徐夕 发表于 2020-11-4 18:13

第七十九回   苏武不屈和李陵投降、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4 18:17

第七十九回   苏武不屈和李陵投降、

徐夕 发表于 2020-11-5 18:06


第七十九回   苏武不屈和李陵投降、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5 18:24

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回   各种酷吏故事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5 18:26

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回   各种酷吏故事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6 18:18

第八十六回    汉武帝第一智囊主父偃的人生观

前面讲到励志大爷公孙弘的故事,这个人挺复杂,很俭仆,很孝顺,很能干,也很有心机也挺狠的,“外宽内深”表面上很宽厚,心里非常敏感很记仇,有人招惹得罪他,表面宽厚一笑而过,内心铭记于心,后面会趁机背后补上一刀

虽详与善       阴报其祸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和公孙弘写于《史记》同一个列传里面的大臣主父偃就是被公孙弘背后一刀捅死的人。

主父偃者    齐临菑人也   学长短纵横之术
晚乃学易   春秋   百家言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本来主父偃是学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可当时大一统纵横没有市场,儒家比较吃香,于是转学《易经》《春秋》等等儒家学问和百家学问,不过其底子还是纵横之术。经历也和苏秦张仪类似,前面都是混得很惨一下子就腾飞了,起初主父偃在老家齐国削尖脑袋欲于齐王混个一官半职,可齐鲁乃儒家发祥地和盛行之所在,主父偃完全不被重视:


诸儒生相与排摈   不容于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后好多年又转展于燕国,赵国,中山过,也都没人鸟他,很多年也都是白闹玩,生活窘迫,主父偃一狠心变卖房地又筹了盘缠,直奔京都长安谋求发展:

乃西入关      见卫将军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先是通过认识卫青。得到卫青的赏识引荐给汉武帝,找个中间人做引荐人也是老传统,前面商殃见秦孝公是通过景监,李斯见秦始皇是通过吕不韦引荐的,贾谊被汉武帝重用也是得益于吴公的推荐。本来主父偃找的卫青这个中间人很有分量,可不曾想卫青给汉武帝推荐几次,汉武帝没兴趣不感冒没有召见。主父偃也被长安儒生排挤,落魄无助最后一搏直接推一车书简上书汉武帝“上书阙下”,结果“朝奏    暮召入见”主父偃给汉武帝上书九篇文章,八篇是有关汉武帝喜欢酷厉方面的,主父偃投其所好大秀法律才华的文章,一篇是批评汉武帝大发战争的问题,这篇文章触到汉武帝的痒点,这篇文章很高明,开头先给后面对汉武帝的批评带上一个安全帽:

臣闻   明主不务恶切谏以博观
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平    忘战必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又给汉武帝分析秦速亡之缘故,“亡秦者胡”非胡打过来秦灭亡的,主要是用于和胡的战争拖累损耗将秦一点点灭亡的,“兴师十万   日费千金”。还有到前面高祖皇帝也热衷于和匈奴开战,后面被困才想明白和匈奴和亲换来了几十年的繁荣发展。

兵久则变生         事苦则虑易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与主父偃一同被召见还有两个人也是批评汉武帝对匈奴大用兵的政策,一个叫徐乐的观点也很好: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   古今一也
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

不安故易动    易动者    土崩之势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土崩意即秦末天下百姓纷乱起义,瓦解意即类似于“七王之乱”的几个诸侯国造反。
另外一个叫严安的也是类似的一番批评。严安指出虽然匈奴边境有骚扰,可中原老百姓不受影响都不错,可自从对匈奴开战,祸及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
汉武帝对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上书的批评立即召见,并非一番谩骂定罪,而是称赞欣赏如下口吻态度:

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对三人严厉的批评态度还是相见恨晚,说这话的时间是公元前128年,这时大汉和匈奴的那些大仗还没有开打,可见当时乃至后面朝野上下会有多么大的发对开战的力量,可不管怎样汉武帝还是倔强坚持一打到底,虽然汉武帝不采纳此三人发对发动战争的建议,但是汉武帝还是很喜欢此三人。汉武帝就把三人留在身边当郎官,徐乐,严安表现平平,主父偃再接再厉,又数次给汉武帝谏言,大受宠幸。“一岁中四迁”做到两千石的中大夫。成为汉武帝执政期间最重要的智囊。主父偃作为汉武帝最重要的智囊他的好策略有名的有三条,第一即是“推恩令”,前面提及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就有各地方诸侯国强大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内忧危险。到汉武帝主父偃帮忙彻底解决这一巨大内忧问题: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大意是:先前诸侯王传承世袭爵位封地都是传给一个儿子,改革后面诸侯世袭传承要把封地瓜分给每个儿子均封王封侯,这样就能把强大的诸侯国化整为零,而且皆大欢喜能够得到拥护支持。这个推恩令非常高明一下子把内忧的最大威胁顽疾彻底解决了。其实先前贾谊已经提起过类似建议,只是当时汉文帝感觉各种时机条件不适合就没有采用实施。到汉景帝也把几个实力大阻力大的诸侯国解决了,到汉武帝时期顾虑也都清除,汉武帝就直接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一下子就把内忧最大威胁顾虑的问题彻底解决掉。
主父偃出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在卫青刚刚收复的河南黄河几字上面拐角的地方设立朔方郡,紧挨黄河建立朔方城,作为抗击匈奴的桥头堡,当地物质匮乏全部物资均需中原调往。而且还要重修蒙恬修的长城。
主父偃第三条策略即是把天下各地的豪强均迁入长安,具体是长安西边的茂陵,也就是汉武帝陵寝所在地区。“内实京师      外销奸滑”
除了三个主要建议外,主父偃还参与两件大事,一是立卫子夫为皇后,二是揭发燕王刘定国的罪行。刘定国的爷爷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刘定国擅自迫害杀死一个县令,县令家人就找到主父偃,主父偃也痛恨刘定国,想当年在燕国混刘定国也不待见他。主父偃详细收集刘定国各项罪行,呈于汉武帝,一剑封喉。刘定国畏罪自杀。这一下子各个诸侯震惊,纷纷交给主父偃保护费以求自保,主父偃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就有朋友提醒主父偃谨慎。主父偃哈哈大笑不怕,称其游学四十余年,混得几乎要饭

亲不以为子    昆弟不收   宾客弃我
                           ——《史记•荆燕世家》

大丈夫生要荣华富贵,死要轰轰烈烈。我也不唯唯诺诺那样小心谨慎苟活了。

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即五鼎烹

吾日暮途远   故倒行暴施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不久主父偃还真的五鼎烹了。主父偃欲把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被拒,主父偃就烦了收集齐王各罪证于汉武帝,并建议富足的齐国应该封给兄弟或儿子,说到汉武帝心思了,汉武帝任主父偃为齐国丞相严查齐王罪行,齐王后自杀。旁边赵王刘彭祖被吓了一跳,心想主父偃这是前面在燕齐赵混不好现在回头一一报复,后面就该报复到自己身上了。于是赵王先下手收集主父偃大肆受贿,逼死齐王等等罪行举报于汉武帝。这个赵王乃汉武帝的亲哥哥,分量不一般,而且主父偃罪行确凿。汉武帝还有点不舍主父偃的才,另外很明显主父偃是汉武帝的一把刀,帮他实现意志心愿的好工具。在汉武帝杀还是不杀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公孙弘给压上一块石头:

陛下不诛主父偃    无以谢天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结果主父偃就当了一年多的天子近臣就被满门抄斩。


第八十七回      游侠为什么被崇拜


前面讲到主父偃建议将天下各地豪强均迁入长安的茂陵以强干末枝,在被迁入茂陵名单中一个叫郭解的人不愿意,就找到大将军卫青去汉武帝求情,汉武帝一想能求动卫青来求情定是豪强不许。郭解无奈随迁,郭解刚到:


关中贤豪知与不知    闻其声    争交欢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个郭解何许人也,如此有威望,简单说郭解乃一大侠,被司马迁写于游侠列传之中,郭解是前面提及过的那个传奇相面老神婆子许负的外孙。郭解受老家轵县强烈的崇侠尚武熏陶,前面那个著名的大侠聂政也是轵县人。郭解的父亲也是一个侠,在周围浓厚氛围的熏陶下,郭解也早早地步入那种游侠的道路上,而且出手不凡,涉及很多大案累计名气声望,庆幸很多危险时刻总能脱险,加上几次天下大赦,很长郭解都能保全其身,如今见识看来肯定有其保护伞之类的勾当。后面慢慢地郭解也成熟了。

何谓“成熟”:

四十不惑            ——《论语•为政》

四十不惑意在全面反思,当你对以往生活进行全面反思,生活而不是凭着一种惯行前行,基于这种反思,基于对生活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状态去生活,这就是成熟了。
整理摘录至此,感触颇多,马上自己也将步入不惑的中年,真正理解那句恍如隔世的感觉了,出事前还是刚刚而立年气盛的年轻人,如今回想当时清晰的一幕幕如同昨天。再分享下这么多年出事以来,自己经历太多顿悟体会也改变很多,简单说其一自己彻底看开生死,目前对死亡完全不畏惧,曾经一度对死亡能够帮忙彻底拜托痛苦那样期待向往,一度低谷绝望时网上搜索那些可靠平静少痛苦的自杀方式以求死神降临带走我摆脱现实不能承受之痛苦,目前虽然走出来那个魔圈,不会那么期待死神,但是对死亡的重新认知态度还是很坦然,毫无畏惧,因为自己的亲身漫长痛苦经历告诉我,有比死亡痛苦一万倍的事情,就是自己漫长脑子清楚明白但不能说不能走,雪上加霜的是还有两个完全不和天天让我一肚子气的亲生父母轮流折磨我,这种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生不如死状态远比死亡痛苦可怕得多,对比死亡是多么好的一种摆脱痛苦超然美好的方式,死亡不过是换一种物质形态还是回归存在于这个世界罢了,如同很久很久看到大概时期及名字作者都早已淡忘但诗看了一遍就铭记于心的那首很超然洒脱的诗:

亲戚或余悲       他山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如今近不惑之年,漫长痛苦经历让自己顿悟更能领悟到其中味道,对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生亦何乐,死亦何苦
死亡不过是托体同山阿,换个物质形态还是存于这个世界上,死生不同形态而已,何来苦乐悲喜之别,目前自己对死亡不会曾经低谷时期那么消极向往,只是更加坦然看开,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唯一一点期盼希望乃是写进遗嘱,让后面靠得住帮我料理后事的人在我晚期痛苦时候能够帮我同意实施安静的安乐死让我平和少痛苦离世,且临死前签订同意早已本人网上登记同意无偿捐献一切可用的器官,帮我把有用的器官留下,死亡火化骨灰也不要占用土地,骨灰撒于海里喂鱼,让我重回大的物质循环之中。这些大概是这么多年自己经历反思人生对死亡的认识和体会。
并且自己现在非常坚定地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顺从内心活出一个舒服顺心的状态,前面我出事和完全各方面不和的亲生父母接触,前面那么多年每天被惹一肚子怒火的日子,简直是彻彻底底的痛苦苟活,每天都是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以至于那时期有过一段时期那么强烈的欲寻求各种靠谱少痛苦的自杀解脱方法。若可以我一万个愿意用后面十年换来生前每天仅仅是心情平静舒畅的日子,每天心情不舒畅才是痛苦苟活,完全无意义的空有长寿年有何意义?活一天能够有一天的平静舒畅心情就是活一天也比心情不舒畅痛苦苟活一年强得多。                        
另外这么多年自己也对自己的金钱观影响改变很大。出事前在市委机关单位所谓的铁饭碗稳定工作,也经常和同学比较工资待遇,自己虽然铁饭碗保障稳定,但工资待遇的确是基本上北京垫底的,也痛苦难受低落,好在自己说好听的是“知足常乐”不好听就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志向魄力”,自己也是对生活地位金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兴趣,就想照顾好自己再延至亲人朋友即可,单位的那点工资待遇应付我这点小梦想也大致满足。到后面出事后回家养病,特别是处理完北京相关事宜回农村老家养病,大小家电家具生活用品一切需求全部依靠淘宝网购,把我逼成一年近千个快递,总共数千快递的淘宝达人。开始也深陷迷恋淘宝。每月工资完全不够,还加贴进数万。后面淘宝经验多了购买到更加便宜合适的东西,也淘宝网购冷静理性很多快递不少但是工资每月还有不少节余。那点手上储备存款不用动用即可。这期间让自己重新修正了金钱观:

所谓的有钱与否不是指你手上和银行里的存款数字大小,而是你的金钱是否应付满足于你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我认为其幸福感和有钱与否大致是:你拥有的金钱/你的需求和欲望。
有钱与否和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分子上你的金钱数量,还取决于分母需求欲望的多少,比如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出事前也是这点工资还经常痛苦感慨太少,出事以后几乎同样的工资,特别是回农村老家养病如今需求欲望非常少,几乎就是固定每个月支付宝交一下电费,其余就是淘宝网购各种日常吃穿用等等,有丰富网购经验能够买到活动非常合适的各方面需求,以至于这点工资支撑那么多各种需求物品乃至各种新奇感兴趣的快递,还能每个月都有不少结余,让我这么点工资已能有几乎随意花用不完的有钱人的阿Q幸福感觉,个人经历心得体会就是,所谓的有钱人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你拥有的金钱数额,还和你本身需求欲望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控制好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会对你生活本身幸福感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点应该是我近不惑之年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点反思而对那些金钱观幸福感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另外自己对过往另一点改变很大的感悟体会就是对婚姻方面。这点感悟转变主要是回农村老家以后,回来算是在村里找的一个就算护工小路帮忙我日常生活和外面锻炼恢复时大概配合保护我一下,和小路几个月接触小路就能比较用心基本听清楚我不清楚的语言,我和她沟通交流基本全部是直接语言即可。让小路帮忙做的各种事,她做事思想方式方法和效果结果自己也基本满意看得惯。而小路大我九岁,彻彻底底一个农村妇女,据说其小学都没有读完。我的好多事她完全没接触不懂的,比如我的单反,打印机和电脑一些问题的和她大概简短说明下,她就能帮我几乎完美完成我的需求。和小路的接触经历让我认真反思真正对伴侣的要求。目前对伴侣几乎没有太多条件要求,具体如同大概小路这样一个单身的人就行,仅仅是两个人彼此为人处事大概和谐没有那么多矛盾冲突,小路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学历城乡差别等等都不是特别的问题,年纪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别的美貌等等更是脆弱不重要的因素,以至于现在对后面伴侣的大致要求主要是相互思想为人处事差不多至少不能充满矛盾冲突。至于别的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相貌只需看着不那么不舒服讨厌即可,年纪不要大太多,大太多易有代沟差别矛盾冲突。分享下自己对婚姻伴侣的顿悟改变,自认为自己这个全新的顿悟心得是更加有利于趋于稳定长久的婚姻。因为婚姻长期看来就是两个人思想为人处事的日常相互碰撞,找真正稳定幸福的伴侣就应该是把相互的思想和平常为人处事大致一致保证后面漫长两个人日常相处能够和谐而不是被各种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不和谐而淹没。至于那些相貌学历乃至工资收入等等因素条件就会在漫长平淡的日常相处中不会凸显得那么重要关键了。而且是这些当初很注重的很多条件因素更加是易变动不稳定的。
自己也算是一个婚姻过来人,经历太多起伏世事变迁近不惑之年再对婚姻重新反思领悟所得。自感觉这点感悟心得可能会对一部分年轻人有点作用,当然年轻人更侧重于美貌学历工作收入等等条件因素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放于前端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年龄段有各自的认识局限性,其选择倾向性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只想说我的体会心得认为的找伴侣应该是把彼此思想为人处事大致和谐作为最重要关键的因素的心得绝对是后面经历漫长生活步入平淡日常后你能得到共鸣的观点,不能说把某个条件因素放于寻找伴侣的前后优先位置孰对孰错,我只能说你能越早体会领悟到我那个思想观点标准,你能更容易获得稳定长期舒服和谐的长久婚姻。当然这个前提是两个人能够有保障好正常的平常生活的经济基础,并且两个人大概对后面生活的金钱地位生活需求和欲望要大致差不多,不能期待欲望需求相差太多,需求期待欲望差不多容易后面有情况出现也能比较好地和谐相处走下去而不至于引发很多的矛盾冲突。



回归郭解,郭解的反思成熟表现在:

折节为俭      以德抱怨   厚施而薄望
                            ——《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的成熟让其形象亦正亦邪,经过很多事迹使他成为江湖道上无数人顶膜崇拜的传奇人物。
郭解虽一直为黑道中人,但此时的操守言行品德非常高:

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其私义廉洁退让       有足称者
                               ——《史记•游侠列传》

正所谓盗亦有道,盗亦有道这个词出之《庄子》的一个小故事,讲一日手下一个小盗问大盗盗跖(zhi):老大,盗亦有道乎?于是盗跖就给讲述一番盗亦有道的具体表现等等。
再接开头,汉武帝欲将天下豪强迁入长安的茂陵,把郭解写入名单的乃是轵县姓杨的一官员,在当地其家族也是一豪强,结果郭解侄子就报复杀了杨官员,郭解一家还是被迁入长安茂陵,不久杨家的主事也被杀,杨家也拼了往长安告御状,可来长安欲告状的人也于皇城门口被杀,一时动静弄得很大就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大怒命逮捕郭解,郭解又提前摸着信了,安顿好家人成功提前逃脱。
郭解就凭个人于江湖上的声望在全新无熟人的地方藏弥了很久,在汉武帝亲自督办的案子,郭解最后还是被抓获了,接着就是收集材料证据审查郭解,居然发现杨家被杀三人郭解不知也没有参与,之前郭解犯下的相关案子因那些天下大赦已然了解,综合审查以后郭解居然无罪。审查结果上报于汉武帝,汉武帝也疑惑,旁边公孙弘说:郭解没有参与指使就有人为他卖命,这样的人更可怕可恨,最终郭解被灭族处置了。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面对郭解也是充满赞赏之意,难道对曾经做过的有害之行视而不见吗?司马迁有一句耐人寻味:

何知仁义    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史记•游侠列传》

大白话即是什么是有道德,谁对我好谁就是有道德。

同样的一个人不同人眼里评判有无道德之类的可能会截然不同,还是庄子的那句话比较到位: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史记•游侠列传》

大白话即是:杀一个人的是罪犯,杀成千上万人的是帝王将相,仁义不过是胜利者的工具罢了。
所以对于郭解不能用道德原罪对其评判,他不过是司马迁的一个载体,承载着司马迁对那种充满浪漫极致的游侠精神的向往。

侠义每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徐夕 发表于 2020-11-6 18:26

第八十六回    汉武帝第一智囊主父偃的人生观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7 18:11

谷园讲通鉴摘录89回到114回


第八十九回   汉武帝搞的最大冤案及启示

提及淮南王刘安组织人编写西汉仅次于《史记》的旷世之作《淮南子》。《淮南子》乃一部道家思想的巨作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
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胡适

道家分两支,一支是黄老,一支是老庄。后来黄老失传了,就剩下老庄。老庄最讲究的是出世。儒家讲究的是入世,道家讲究出世。道家讲究的是超然物外,保身修道。

知大己而小天下       则几于道矣
                               ——《淮南子•原道》
有道者    应卒而不乏
遭难而能免      故天下贵之
                               ——《淮南子•人间》


淮南王刘安把道家各种智慧弄得透透的,可惜被亲信告发谋反自己自杀,更牵连子孙上千门客共计数万人丧命,淮南王刘安虽然立言《淮南子》而不朽,但其人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悲剧。

圣人者    常从事于无形之外
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
是故患祸弗能伤也
                     ——《淮南子•人间》

意思即是:真正的圣人聪明人都会祸患来临之前将其化解于无形,不会等祸患来临以后再去费劲化解。
如同《黄帝内经》里面那句名言:

上医治未病    ——《皇帝内经》

好多道理淮南王刘安都懂,可结果他败得比谁都惨,好在他留下《淮南子》而立言不朽,其中蕴含很多道理典故乃至科学道理,著名的“塞翁失马”就出之《淮南子》,还有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不周山”这些神话也都是因为《淮南子》的记载而广为流传的,还有二十四节气也是《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的。另外让淮南王刘安不朽的还有一个,据说是豆腐是他发明的。

第九十回    《淮南子》里的福祸与鬼神


前面讲到淮南王刘安挟策亡羊编撰了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淮南子》,按照书上讲的天人福祸之道,按理说他应该是这些都了解得真真的,能够趋吉避凶,明哲保身得以善终才对,可结果是他败得比谁都惨,这里也能看出来知行合一的不容易,对于大部分人知和行还是两张皮,道理比谁都明白,可到了具体的事上面又比谁都糊涂。所以王阳明讲到知行合一时特别强调:

人需在事上磨练      做功夫    乃有益
                                       ——王阳明

比如很多道理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顿悟,看似得道,可是没有具体事情上面的实践磨练很多所悟所得也是白搭,用那句大白话讲就是要理论加实践,这才是提高人生境界完善心智的正道。
《淮南子》里面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塞翁失马”,故事大家应该都妇乳皆知就不赘述了。故事中塞翁面对一时的祸福很淡然,深谙老子的智慧: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七》


祸可能变成福,福也可能带来祸,祸不足以悲,福不足以喜。

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
其意福祸的相互转换是深不可测的。


树黍者不获稷   树怨者无报德
                              ——《淮南子•人间训》

这个说白了,就是佛教大书特书的“因果报应”
这方面儒释道是相通的,是高度一致的。都是教导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儒家教导: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
                           ——《易经•文言传》

道家讲: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

关于善恶福祸这是关于大是大非的大问题,不论儒还是佛还是道,还是别的各宗教,他们教化人口径高度一致,都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他们都强调“阴德”,即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越是不求回报就越会有回报。
《淮南子》以孔子为例讲述孔子后代到当时至十几代,都是非常显赫的。《淮南子》就认为这正是孔子一生致力于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承积下的阴德泽被后代子孙所致。
在积德和福报时间关系上面,儒道和佛还是不同,佛教讲求“三世因果”,其积德和福报在前世今生和来世之间交替,而儒,道没有佛教那种宗教的想象,而是把家族数世乃至数十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来考量福祸因果关系,那种前辈积德可能后面数代子孙得到福报。至于前辈积德或造孽后世哪一代收获这些因果善恶回报还是不得而知。《淮南子》里面还有一个类似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也是很好说明这一点。其中也蕴含人生有鬼神冥冥中掌控福祸因果报应,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骨子里是相信有鬼神之说的,比如都口头的谚语“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如今当下大家都是主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教堂寺庙供奉各种上帝神仙等等,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鬼神是一直冥冥中存在于我们生活各方面见证的第三者,对那种善恶福祸因果报应有掌控的一个强大力量。
对于有无鬼神的问题,《淮南子》有一个很高明的观点:

愚者以为禨(ji)祥    而狠者以为非
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淮南子•汔论》

孔子的大致观点,鬼神能涉及到影响天下百姓的方方面面,比礼乐法律都影响宽广,对此康熙大帝也有一个归纳观点:

明则有礼乐      幽则有鬼神
                            ——康熙《圣祖庭训》

所以在古代思想家圣人君主等等观念中鬼神乃是一个思想工具,他是一个双刃剑。《淮南子》还讲述民间很多祭祀上古大禹等等圣人乃至一些灶神等等习俗皆是教化人感恩等等,“此鬼神所以立也”或许鬼神思想源于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一点美好愿望。如同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的一种寄托。
再摘录分享下《淮南子》其中两个也和福祸有关的小故事。其一,一个叫秦牛缺的很有修为的人,一日驾车于山间赶路,偶遇强盗将其一车及身上财物乃至衣服都洗劫一空,这帮强盗也挺有意思的,走远了又回头看看秦牛缺后面的反应情况,惊讶发现秦牛缺居然光着身子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悠然自得溜达没事人一般,强盗很惊讶于其坦然淡定问之,秦牛缺微微一笑:

车马所以载身也      衣服所以掩形也
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
                           ——《淮南子•人间训》

强盗也很佩服秦牛缺的觉悟,强盗也不常理出牌,以秦牛缺修行太高绝非凡人很可能能和国王说上话殃及自己为由把秦牛缺杀了。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淮南子》总结归纳秦牛缺:

能勇于敢   而未能勇于不敢也                                             ——《淮南子•人间训》

就是说,有事遇事能顶上去当好汉堵枪眼还不够,这还不是真正的勇敢,还要适当时候能够装孙子会认怂,能适当颓废,胆小怕事,这叫“勇于不敢”。要“遭难而能免”才是关键。

凡有道者   应卒而不乏
遭难而能免      故天下贵之
                              ——《淮南子•人间训》

对于如何的处世方式才是最积极进取的,《淮南子》认为:

得道之士      外化而内不化
                               ——《淮南子•人间训》

对于道家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不为,只是说不乱为,而是顺应道和自然而为,这就是“无为”。拧着来就不是“无为”。可以说“无为”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做对的事情,这种有为就是“无为”。这就像如今的辩证思想。把道家这种辩证思想讲到极致:

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    太阳   太阴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这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的这句话就把那种辩证讲到极致了: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同样的道理,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福就是祸,祸就是福。利就是害,害就是利。远就是近,近就是远。这就是极致的辩证思想。
《淮南子》里面饱含很多辩证思想的好故事,也有祸福,利害,远近辩证的非常好故事智慧道理就不一一摘录了。
《淮南子》里面还有提及对同样的事情不同人感受领悟不同,其用歌曲类比:

非歌者拙也   听者异也
                            ——《淮南子•人间》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坛经》

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徐夕 发表于 2020-11-8 17:50

第九十二回    巫蛊之乱祸

前面很多回都讲配角支线,这回转回主角汉武帝,接到七十七回,李陵那一回那是公元前99年兵败。此后汉武帝对匈奴的优势已经过去,再也不能像卫青霍去病时期压着匈奴打了。后面汉武帝不死心,公元前97年又派李广利公孙敖帅二十多万大军攻打匈奴,遭到匈奴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返。期间公孙敖本来还有一个任务带李陵回来,因此次战事不利未能完成任务,公孙敖怕担责任即谎称李陵已投降于匈奴并已帮匈奴练兵对付大汉,于是汉武帝死心了,杀了李陵的全家,那边李陵得知也彻底死心了,就真正的投降于匈奴并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后公孙敖也因其老婆参与巫蛊之事被牵连被杀。接下来的五六年里西汉就是没打仗,汉武帝到手下的大臣都鼓捣巫蛊被害惨了,公元前91年春天,另一个大臣公孙贺,此人也算是汉武帝一起玩大的发小玩伴,也是汉武帝的担挑连襟,公孙贺的老婆乃卫子夫的大姐,这一年公孙贺和儿子也因巫蛊死于牢中,当时公孙贺正任汉武帝汉武帝的丞相,他是汉武帝期间十四位丞相任职最长的一位,任丞相位达十二年,汉武帝其十四位丞相简短先后梳理如下:

卫绾    窦婴   许昌    田蚡   韩安国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庄青睝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据说公孙贺前面四个丞相三个被迫自杀,极度谨慎的“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极度谨慎也多次差点被汉武帝整死,庆幸谨慎病死善终于相位,到任命公孙贺相印,公孙贺害怕不敢拒绝就是一个劲磕头而不接相印,汉武帝烦了甩手而去,公孙贺才不得不收下相印上任。回家也是害怕痛苦感慨“我从此殆矣”可见那句“伴君如伴虎”绝非妄言,高位丞相也是高危职业,好在或许是有危机感加小心谨慎公孙贺还不错,平安任丞相到公元前92年,他儿子公孙敬声贪污军费一千九百万被关押,时正在追捕一个类似于郭解的黑老大朱安世,各地官员皆无果,于是公孙贺主动请缨,以求对其子从轻发落。这样丞相亲自督办很快抓到朱安世,可朱安世被逮很淡然并放出狠话:不要以为逮到我就能捞出他儿子,“丞相祸及宗矣”。于是朱安世要来刀笔上书揭发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一同用巫蛊诅咒汉武帝。
对于巫蛊,很多影视作品都有涉猎,甚至很多史料也都言之凿凿,很神秘:

造蛊者   以百虫置皿中   俾相啖食
取其存者为蛊    故字从虫   从皿
                                 ——《本草纲目》

话回正题,朱安世的举报揭发到了汉武帝那里,汉武帝大怒严查,结果殃及公孙贺和儿子一同死于大牢之中。杀死公孙贺全家后汉武帝的人生悲剧也开始了,之后两个月接着汉武帝杀死他的两个亲生女儿,一个是被揭发的阳石公主,一个是诸邑公主,据查两公主皆参与巫蛊诅咒汉武帝的罪行。后面汉武帝几乎魔道于巫蛊,又因巫蛊杀死卫青的长子,后一系列关系故事又让江充彻查皇宫内外涉及巫蛊的人员,后一系列故事汉武帝在外疗养,太子刘据一系列故事误会害怕,派兵封锁警戒长安,在外疗养的汉武帝被误报太子刘据谋反,汉武帝最后相信调兵所谓的平定**太子刘据,最后悲剧大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皆自杀。

第九十三回   汉武帝迷上阿凡达


前面说到汉武帝对巫蛊非常畏惧草木皆兵,严查重惩相关人员杀死两个亲生女儿,一批大臣,巫蛊事件也波及逼死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巫蛊牵连致死人员更是不胜枚举。这一系列的巫蛊之祸悲剧说到底就怪汉武帝本人太痴迷于鬼神这一套一直几十年,差不多一辈子痴心不改迷信鬼神寻找神仙神药,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汉武帝如此痴迷于鬼神,影响到下面也巫蛊盛行,最终结果殃及汉武帝自己,巫蛊之祸害死自己的亲生儿女,汉武帝最后还是自食其果。

先后一伙半仙大忽悠依次粉墨登场晃点汉武帝的故事无多大意义就不摘录了。


第九十四回   汉武帝最后的决策和爱情


前面讲到汉武帝一生好鬼神,最后弄成巫蛊之祸,弄得家破人亡,还是孔子明智: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公元前91年因巫蛊之祸,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自杀,后面一系列故事让汉武帝也后悔也反思其错杀太子刘据以及这么多年发动那么多战争,拖垮天下百姓,于是公元前89年汉武帝深刻反思长年发动战争给百姓造成苦难的举动,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后面汉武帝反省大力任用有农业技术的人才,大力发展农业各方面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农业。
汉武帝一生如此穷兵黩武,最后却没有和秦末天下大乱,最后回归休养生息,算是得以善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武帝善于用人:

帝聪明能断   善用人    行法无所假贷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关于汉武帝善于用人,于公元前106年一篇诏书里面就提到他的那句名言: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汉武帝发布多次诏书广招天下贤才,招来就往死里用,并且汉武帝是彻底的法家“重轻罪”的作派,有人才过失则重罚甚至杀之,有次汲黯就埋怨汉武帝好不容易招上来的人才还没有让他发挥其才能就杀了太可惜,汉武帝哈哈大笑:

何世无才    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    何患无人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正是因为汉武帝有卓越的才能,善用人,重视法治。才让他虽一辈子那么穷兵黩武也没有重蹈秦末的覆辙,才能完场善收,才能重回到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上来。
后面汉武帝也年事已高,要早定后面接班人的大事,太子已因巫蛊之祸自杀,后面几个儿子又烦,最终确定晚年得子的最小儿子刘弗陵,汉武帝并暗下赐予霍光一张周公辅政的画,任命霍光等效仿周公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少主,并汉武帝借机赐死小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有大臣就不解询问汉武帝既然欲立小太子,何故还要赐死其亲母,汉武帝无奈答曰:

往古国家所以乱   由主少母壮也
                         ——《史记•外戚世家》

汉武帝借机赐死小太子母亲钩弋夫人此为《史记》的故事版本,《汉书》和野史还有有关钩弋夫人病死化为青鸟回探别的故事版本。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这首著名的诗最后一句的青鸟应该就是出之钩弋夫人化为青鸟反复回探这个故事。


徐夕 发表于 2020-11-9 17:59

第九十五回   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们



这一回就是一点故事,公元前87年汉武帝**了。讲述汉武帝临终前任命几个顾命大臣辅政小皇帝汉昭帝刘弗陵,首辅大臣霍光,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当了二十多年的贴身大秘一向小心谨慎没有过失,且霍光还是汉武帝欣赏的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光就被汉武帝临终前委以首辅顾命大臣的重任,后霍光和另外的顾命大臣上官桀,桑弘羊各自的故事以及后面出现的矛盾冲突,最终形成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汉武帝儿子燕王刘旦形成的联盟水火不容对峙的两派,最终霍光获得小皇帝的信任支持取胜,而上官桀,桑弘羊被杀,燕王刘旦自杀一系列故事。


第九十六回   苏武李陵的信念与命运


上回讲到汉武帝**后顾命大臣进行权力斗争,最终公元前80年霍光胜出,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被杀,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也都自杀了,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也差点被杀,此人就是苏武。
前面七十九回说到,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中间出点叉子,苏武被匈奴扣押,苏武宁死不屈,就被匈奴大单于发配北海(即今日的贝加尔湖)荒无人烟之处放羊,并给于一群公羊,扬言等哪天公羊产下小羊羔再放苏武回国。苏武饥寒交迫,受尽苦头,经常不得已挖掘田鼠洞穴等等获取一点吃食,也有短暂匈奴小王前来打猎钦佩苏武赏赐物品粮食让苏武短暂享受一段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
一日有一骑人马来访,系苏武的熟人李陵。前面公元前99年李陵带五千的特种兵深入匈奴的腹地,于十余倍于己的匈奴主力遭遇,苦战许久歼敌无数,最终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大怒,太史公司马迁仅诺诺地帮李陵解释几句就激怒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被悲剧施以宫刑。汉武帝也是心存一丝希望,希望李陵是诈降,随后派李广利公孙敖带兵攻打匈奴也附带任务接应李陵,可惜公孙敖出师不利,又得到不实情报,就禀报汉武帝李陵已投降匈奴并帮忙匈奴练兵对付汉军,汉武帝勃然大怒,把李陵全家灭门,后李陵得知消息也彻底死心了,正式投降归服匈奴了,并被匈奴大单于封王娶了大单于的女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攻打匈奴,其中一路遭遇的匈奴就是李陵和一个匈奴将领统领的,只是李陵统领这支匈奴部队惨败,具体是否李陵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故意放水,值得考证回味。
后接上前面李陵一对人马奉匈奴大单于之命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带来礼物一同和苏武喝酒,就动心陈述这几年苏武家里的情况,前面苏武两个兄弟因事冒犯汉武帝已均被逼自杀,父母均已故去,妻子早已改嫁,目前尚有妹子和儿女几个亲人死活情况不得而知,你还有什么值得牵挂的,如今在这受苦还拿着汉朝的使节“节旄尽落”为国守节,你爱国,国爱你吗?

人生如朝露       何久自苦如此
                                 ——《汉书•苏武传》

接着李陵继续劝说苏武:一开始我投降匈奴也非常痛苦“忽忽如狂”,后面我慢慢地想明白了,如今皇帝老糊涂了,法令无常,动辄杀人。这样一个暴君不值得为他效忠。

大臣亡(wu即无)罪夷灭者数十家
                            ——《汉书•苏武传》

李陵一番动情分析劝说,苏武不为所动,曰皇上对我们苏家恩重如山,我愿意为皇上杀身成效,而且我相信:

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汉书•苏武传》

后面李陵待了数日,感慨称赞苏武,并赏赐大量牛羊物品照顾之离去,后还是李陵转告苏武汉武帝**:

武闻之   南向号哭   欧血   旦夕临
                            ——《汉书•苏武传》

汉武帝死后,匈奴也出现分裂实力大减就主动和汉朝和好有了使者往来,汉朝就要求匈奴返还十几年前扣押的苏武等等,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故去应付了事。后面又有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再次要求返还苏武,并称汉皇帝打猎得到一只大雁腿上绑有一封天书明确写明苏武被流放于北海苦寒之地放羊。单于也迷信,后找大臣顶锅推脱下台,于是于公元前81年苏武得以返回汉朝。其大雁天书的故事乃人为设计,当年苏武出使匈奴带了两个副使陈胜和常惠,苏武出事后陈胜投降匈奴,常惠被扣押于匈奴王庭,时间长了常惠就和匈奴看押人员混熟了,其就有一定的自由了,常惠趁机见到汉朝使者把苏武的情况转告并出计大雁带天书的说辞唬住匈奴。
后苏武得以返回大汉,临行前李陵给苏武践行,盛赞苏武(字子卿):

今足下还归   扬名于匈奴    功显于汉室
虽古竹帛所载   丹青所画   何以过子卿
                                 ——《汉书•苏武传》

李陵又叹息感慨自己,如果皇帝能够再给一点时间不是灭我全家,我也想后面趁机挟持单于逼其归服大汉,可惜没有如果,我也再也回不去了:

全其老母   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汉书•苏武传》

于是李陵悲愤感慨一番吟唱辞别苏武:


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刀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tui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异域之人      壹别长绝
                           ——《汉书•苏武传》

先前霍光上官桀等人也派人来找过李陵劝他返回汉朝,也知李陵有点被冤枉,可惜之前没有人和司马迁那样出面给李陵说话,后面一系列家人被杀事情之后李陵已经心死正式投降匈奴,李陵谢过好意未返:

丈夫不能再辱——《汉书•苏武传》

最终李陵老死于匈奴。
再说苏武,终于于公元前81年返回大汉,这趟出使匈奴整整十九年之久:

始以强壮出    及还    须发尽白
                           ——《汉书•苏武传》

苏武老年返回大汉,也被大加封赏大量土地房屋还被封级别最高的中两千石,可转过年公元前80年,苏武的儿子卷入上官桀和霍光权力斗争中为死罪,苏武也受到牵连,最后霍光就把苏武免官回家养老解决,最终苏武活到八十高寿,还被当时的汉宣帝画入麒麟阁,就是汉宣帝选出手下十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分别画像贡于麒麟阁中供人学习敬仰。
苏武还有一点小八卦,先前苏武的儿子因卷入上官桀争权失败一事被处死,晚年苏武比较凄凉,汉宣帝可怜苏武,就查明苏武匈奴处还有老婆和一个儿子,于是派使者把母子接过来和苏武团聚,于是苏武的人生就有了一个很圆满的结局,既以忠义节操流芳百世,又享高寿,又有子孙的绵延。那十九年的苦难也值了。谷园分析得出一个道理:不要害怕苦难消磨了太多的岁月,坚持住,上天很可能会把这些被苦难消磨掉的岁月,会补偿到你后面的生命里。

事不遂心莫怨天      天不亏欠有心人

期盼谷园这个分析道理能够实现于自己身上,以抚慰出事以后近十年不能走不能说还要承受无数的不和冲突折磨的十年炼狱苦难。


第九十七九十八    九十九回


汉昭帝时期,皇宫外来了一个豪华气派号称前太子刘据的人引发朝廷上下及民间疑惑混乱事件,众人手足无措,时任京兆尹的大儒隽不疑不管真假的果断处理解决理论智慧让人惊服,还有前面隽不疑奉劝酷吏绣衣直指暴胜之为官“太刚则折   太柔则废…………”那一套非常有智慧,总之隽不疑挺有才,有关他的故事和智慧值的好好学习。
公元前74年仅20无子的汉昭帝**,一系列利益权衡考虑不细说,大将军霍光拥立了汉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即皇帝位,结果刘贺仅当了27天的皇帝,刘贺也处事不行,最重要很可能应该是刘贺带来的原昌邑王的一套官员班底有点想取代霍光等朝廷老臣的权势,霍光就受不了了,就把刘贺给废了。
废刘贺期间的故事事件提及过有关大臣“废长立少”以及大臣废立君主还有有关治国智慧等等的典故涉及到:
先秦就有大臣伊尹看太甲昏庸废其王位,后太甲反悟改过伊尹满意后伊尹又重新启用拥立太甲为商王。经典就有大臣伊尹废立商王太甲的案例。伊尹可谓是一代圣相,他辅政商汤等五代君王,伊尹本是厨师出身:

负鼎俎    以滋味说汤    致于王道
                                  ——《史记•殷本纪》

据说伊尹本厨师出身,背着鼎,案板等等一套做饭的家伙见商汤,给商汤讲了一番煲汤做饭的道理,如何五味调和,如何掌控火候等等,这和治理天下的王道都差不多一样的道理。伊尹就把商汤说服了,商汤就拜伊尹为丞相辅政其治理天下。据说伊尹也被厨师行业奉为祖师爷。对此老子也有类似更有名的观点:

治大国    若烹小鲜    ——《道德经》

提及此处,谷园调侃补充治国之法有煲汤有烹菜,补上也很有道理谷园的治国若摊大饼要摊平摊匀的观点。

公元前74年的秋天,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子刘病已,也就是被汉武帝巫蛊之祸迫害自杀的太子刘据流落于民间幸存的孙子,被霍光拥立为帝,即汉宣帝。汉宣帝乃谥号,谥号即皇帝大臣等死后根据其一生的德行功绩作为等等给予的总结评价:

圣善周闻曰宣   ——《汉书注》

刘病已幼年还是哺乳期被爷爷太子刘据牵连到就在狱中,庆幸遇到一个善良的狱吏又找狱中哺乳期的女犯人喂奶,又出钱提供物品,期间还有危险故事不赘述,刘病已阴差阳错非常幸运得以存活下来。后面也是流落于民间,因汉昭帝好像是仅仅20就早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先前临时拥立刘贺为帝,仅27天就被霍光等人给废了,后面各种寻找合适的皇位接班人,最后这个皇位就落到流落民间的刘病已身上。之前刘病已都是流落于民间过着底层的生活,一下子被皇位砸中,可谓是意外一步登天。获得皇位时小汉宣帝仅十八岁,这意外惊喜,小汉宣帝却是很淡定不喜形于色。小汉宣帝很冷静清楚,霍光能立他为皇帝也一样能和废刘贺一样废了他,所以小汉宣帝就很低调做一个乖皇帝,一切听从霍光安排。此前流落民间时小汉宣帝已娶太监许广汉的女儿为妻并育有一儿子,如今汉宣帝为皇帝,这个结发妻子身份当皇后有失大统,朝廷民间都流传内定霍光女儿为皇后,汉宣帝得知就让下一诏书

求微时故剑       ——《汉书•外戚传》

霍光得知汉宣帝诏书一事,很惊讶佩服小汉宣帝的不着痕迹的意思,于是令手下上书支持汉宣帝立结发妻子为皇后。
这就是一段“故剑情深”的爱情佳话,这个故事也反应出汉宣帝和霍光这个微妙君臣关系的把握,双方都值得称道。
其后霍光估计是试探下汉宣帝欲还权欲让汉宣帝亲政,汉宣帝谨慎谦让后还是让大权在霍光的掌控下前行,汉宣帝还是在一边等着熬着,终于熬到公元前68年,这一年辅佐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的三朝元老执掌大汉政权二十余年的权臣霍光病逝。于是24岁的汉宣帝终于熬到了头亲政了,但是汉宣帝还是保持隐忍克制的状态。这样平静过了两年,汉宣帝突然亮剑发飙,令杀霍光全家。史书分析霍光全家之所以被灭门,一来霍光不读书,对一些基本的处世保身智慧不知,二来霍光太过贪婪权势,不能及时还权于皇帝,还有一点霍光一家乃至家奴都骄奢霸道,还有霍光老婆毒死许皇后以让其女取代皇后位置,后又欲毒死太子以便其外孙获得太子乃至皇位。即使霍光死后霍家也是掌控大汉半壁江山,汉宣帝慢慢也得知许皇后是霍家人毒死的,也不露声色,表面还是嘉奖霍家,实则给予的是虚名虚权,暗地里一点点把兵权等等收回来,后面霍家也察觉汉宣帝实收兵权欲收拾霍家,于是公元前66年的五六月,霍家开始谋划发动政变,七月汉宣帝果断出手一举灭了霍家全部。

与霍氏相连诛灭者数千家
                              ——《汉书•霍光传》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汉宣帝和汉武帝一样冷血无情,霍光和霍去病兄弟两给大汉立下多大的功勋,结果霍家所有人满门抄斩霍家血脉一个不留。
司马光分析霍家这个惨剧,固然有霍光方面很多原因,比如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那个败家娘们,骄奢等等,也是汉宣帝

酝酿以成之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其中很大原因可能是汉宣帝故意放纵霍家以趁机灭之。记得前面某回也提及这种欲灭之,先放纵使其疯狂的故事。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0 19:30

第一百回    帝国巅峰的皇帝与丞相

前面讲过汉宣帝年轻即位,但是很成熟老练,他眯着把霍光熬死,然后不动声色地一点点收回霍家的兵权,然后果断出手把霍家彻底灭了,诛连数千家。大有其曾祖父汉武帝的霸气风范,而且汉宣帝时期名臣辈出,比如丙吉,魏相,张安世,夏侯胜,黄霸,韩延寿,龚遂,疏广,赵广汉,萧望之,据说熟悉历史的这些名臣和汉初那些名臣有的一拼,而且汉宣帝驾驭这些大臣很有一套,大臣都是死心塌地效忠于汉宣帝。汉宣帝用人方面和汉武帝很像很有威权,这样内部用人治理天下方面就没有问题。对外方面,汉宣帝更了不起,汉武帝都一直未解决的匈奴问题,在汉宣帝执政期间匈奴单于向大汉投降了,而且汉宣帝正式把西域纳入大汉的版图,而且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可以说这个丰功伟绩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很伟大的,而且汉宣帝比汉武帝高出的那么一点就是汉宣帝没有犯穷兵黩武的错误,也是汉宣帝比较幸运,他赶上匈奴内部最分裂混乱时期,汉宣帝也没有发动大战争就轻松彻底把匈奴问题彻底解决了。所以汉宣帝就能一心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各方面:

技巧工匠器械    自元    成间鲜能及也
                               ——《汉书·宣帝纪》

也就是说汉宣帝时期手工业水平,产品质量不但超过前朝,而且后面汉元帝,汉成帝也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汉宣帝时期手工业水平技术产品经济水平综合国力乃西汉最高峰,后面东汉也达不到,再后面三国,西晋,南北朝就战乱分裂,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就更乱更坏了,直到隋唐时期才能重新崛起,和汉宣帝时期才有一拼。汉宣帝时期这才是历史上伟大的盛世,史称“孝宣之治”,而汉宣帝实乃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之一,只不过汉宣帝时期平稳过渡没有汉武帝那么多精彩传奇的故事,而汉宣帝和汉武帝间隔不远,他的形象功绩都被有轰轰烈烈大故事的汉武帝的光芒给掩盖掉了而已。而且汉宣帝只活了四十三岁,在位二十五年。天下治理得顺顺溜溜,没有大的起伏波动,也就没有什么精彩传奇故事,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汉宣帝的名气比汉武帝小得多。汉宣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是汉武帝前面给汉宣帝打好一个政治文化军事方面的基础,霍光就是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一个政治遗产,“孝宣之治”就是在霍光治理天下二十余年后出现的。另一方面应该说是得益于汉宣帝在社会底层经历的苦难,汉宣帝:

兴于闾阎   知民事之艰难
                               ——《汉书·循吏传》

汉宣帝前期长期生活于民间社会底层,成就他的世故人情练达,他知道社会底层的真相。汉宣帝能够从苦难的底层挺过来,进而成为一代明君,首先他要感谢的就是丙吉。
丙吉就是前面霍光废掉仅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后,那个建议拥立流落民间的刘病已的人,算是対汉宣帝有拥立之功,但是丙吉対汉宣帝的恩情不仅仅如此,丙吉对汉宣帝还有养育救命之恩,丙吉即是当时把大牢中还在襁褓的小病已找了几个哺乳期的女犯人帮忙把小病已养育大的大牢庭尉监,期间还有顶着灭门的危险抗旨抱住小病已的命,后面天下大赦丙吉又把小病已送到他姥姥民间,这些事丙吉和谁都没说。丙吉対小汉宣帝的养育救命之恩没和外人说,别人也都不知道,据说直到汉宣帝即位十年之后,公元前64年,有个掖庭里的老宫女托人上书给汉宣帝:皇上,您小时候在大牢里吃过我的奶,我养育过您,您要封赏我,这些丙吉大人可以作证。具体故事不细说,大致是汉宣帝让人带上这个老宫女去和丙吉验证,这才得知汉宣帝幼年于大牢之中丙吉雇人养育救命的事。后面汉宣帝就把这个老宫女不用为奴免为庶人,并赐钱十万,还有另外两个奶妈已故去,汉宣帝就赏赐其子孙,皆给予重赏。得知自己最大的养育救命的大恩人丙吉一直低调不露汉宣帝更是感慨万千,欲给当时任御史大夫的丙吉封侯,其实当时丙吉已因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只是这是最低的侯爵,有封号没有封国,只有几百户的食邑。
这次汉宣帝欲正式封丙吉为博阳侯,这是大事要顺从董仲舒那一套春庆   夏赏      秋罚   冬刑的顺应天意的理论,快到定好的转过年春天的吉日封赏,时丙吉年事不小了封赏吉日前大病不起,汉宣帝就怕遗憾不能报恩就欲不管那一套提前让人把封赏的侯爵印绶等等给丙吉提前送过去,汉宣帝身边一个高参夏侯胜就安慰劝说汉宣帝莫急:

臣闻    有阴德者    必飨其乐    以及子孙
                                    ——《汉书·丙吉传》

前面《淮南子》说过做好事不留名不让人知道就是阴德,如同丙吉这样出钱出力找人养育小汉宣帝还救过其命而隐藏不告知别人就是大阴德。做好事让人知道那叫阳善:

凡为善而人知之   则为阳善
为善而人不知      则为阴德

阴德   天报之    阳善享世名名   亦福也

                              ——《了凡四训》

插播一点,《了凡四训》对曾国藩影响也很大,曾国藩二十多时候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曰“涤生”。就是取之于读《了凡四训》里面的一句话: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

关于命运,善恶标准等等很多人生问题曾国藩也都从《了凡四训》其中获得启迪影响。《了凡四训》是一部著名的劝善书,讲了很多行善可以改变命运,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主要是借云谷禅师,中峰禅师两个佛教人物之口阐述的。其实这种观念是儒家,道家,佛家都强调的。别的宗教基本也都是强调这些观念,而且几乎所有宗教都是更强调阴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这样上天,上帝,真主才能给你大的回报,甚至惠及子孙。
再回历史观脉络丙吉上面,夏侯胜是大儒也是这种认知,他认为早年丙吉养育救命于小汉宣帝而绝口不提这是积下大大的阴德,不可能得不到福报就去世。汉宣帝认可,就等春天的吉日到来再正式封赏。果然临近封侯的吉日,丙吉就奇迹般痊愈好了。而且五年后丙吉还被升为丞相,成为一代名相,丙吉为相留下三个好故事。
其一,他开启了一个传统:

公府不案吏       ——《汉书·丙吉传》

丞相府相当于国务院,上下有各种大小的官吏,就有人和丞相丙吉反应某某小吏不称职有问题等等求查办,丙吉听后点点头示意已知,可后面就没有下文,长期就有人有意见丙吉不作为向丙吉反应抱怨,丙吉淡然一笑曰:

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吾窃陋焉
                        ——《汉书·丙吉传》

我感觉作为位列三公的朝廷大员去管下面小官吏的蝇营狗苟是是非非,那样挺不来劲的,你说呢?人们一听很有道理,慢慢地后面就延续形成一个传统,大官不去直接管小官吏的事。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丙吉“上宽大   好礼让”的为官做人的风格。
丙吉第二个好故事,丙吉有一个驾车的司机,好喝两口,一日喝大发了给丙吉驾车居然吐了丙吉一车,下面管车乘的主任立马给丙吉道歉并欲开除换一个司机,丙吉淡然回曰将其开除对他影响太坏,令其以后注意点即可。这样这个酒驾司机就很感激丙吉,一日他休假于大街骑马闲逛发现边塞一急报快骑飞驰而过,这个司机也是边塞人,熟知急报的衣着流程等等,于是有心赶上攀谈得知边塞大概情况,于是飞速回丞相府大概禀报丙吉,丙吉很重视,立即调来边塞相关情况的资料查看,刚刚看完就有大太监传丞相丙吉入宫商议边塞急报事宜,汉宣帝询问边塞相关事宜,别的大臣都支支吾吾,唯丙吉详尽对答如流,大受汉宣帝赏识褒奖。
丙吉第三个故事就是“问牛相业”的典故,一日丙吉坐车外出,经过一帮打群架的,非常惨烈,地上躺着很多死伤的人,丙吉也没有停下询问情况就过去了,又走了一段路,看见赶着一群牛经过,一会丙吉就让停车让人去把刚赶牛经过的人叫过来询问其来之何处去往何方,已赶路多远等等情况。后面手下不解为何不问前面死伤那么多人的事,而去问牛。丙吉微微一笑答曰:前面那个打群架的再怎么惨烈有京兆尹等等会处理解决好的,最多年底考核政绩时我再询问一下即可,你们没发现那几头牛一直气喘吁吁地,如今不到酷热时候,要是不是赶了很远的路,牛这样气喘吁吁就说明今年可能阴阳不和,气候失常,这样会对老百姓粮食等等影响很大,这个是大事才是丞相应该关心了解清楚明白的事,手下听罢皆服之,这就是丙吉“问牛相业”的典故故事。
丙吉干了五年丞相就去世了,临去世前汉宣帝来到丙吉家看望并问之:

君即有不讳       谁可以自代者
                                 ——《汉书·丙吉传》

丙吉也客气一番:

群臣行能      明主所知
                              ——《汉书·丙吉传》

汉宣帝执意后,最终丙吉推荐了三个:杜延年,于定国和陈万年。汉宣帝都照办,依次把三人都提为御史大夫,按照惯例,御史大夫下一步就是升为丞相。所以首先接丙吉丞相位的是当时的御史大夫黄霸,杜延年先接上黄霸的御史大夫一位待丞相位。杜延年是酷吏杜周的儿子,也非常有治理之才,只是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于御史大夫位上就致仕退休了。然后于定国接上杜延年的御史大夫之位继而接上黄霸的丞相。
简单说说后面接任的陈万年,陈万年就是开始一个通过察举制被举荐的底层小官吏,后一点点做到县令,太守进而太傅位列九卿。

万年廉平   内行修

然善事人    赂遺(wei)外戚许史    倾家自尽

                           ——《汉书陈万年传》

大意即是:陈万年德行很好,秉公办事,处事公平,修身齐家也都很好,但是陈万年另一面是他特别能去巴结权贵,贿赂送礼,特别是汉宣帝的亲密外戚许家和史家,倾家送礼巴结。
陈万年于御史大夫任上稳当干了八年,病危临终前把当小郎官的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嘱咐儿子谄媚圆滑做人做官等等其心得智慧,不要那么出头得罪人等等,把自己一辈子的为官心得絮絮叨叨讲出来到半夜,陈咸可能对他的这一套不认同不感冒,于是昏昏欲睡撞到旁边屏风上面,陈万年大怒,陈咸马上磕头认错曰:

具晓所言      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
                              ——《汉书·陈万年传》

再回丙吉,其子孙世袭封爵直到王莽篡汉,子孙得以福报延续:

有阴德者    必飨其乐      以及子孙

可以发现汉宣帝和丙吉这对君臣搭档和刘邦萧何有几分相像,一个人从底层崛起少不了一个萧何丙吉这样一个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番外篇      曾国藩与《了凡四训》

原来“番外”“腹黑”等等字词是日本的舶来品。

“行善可以改变命运”
话说明朝袁了凡,小时候被一个高人算过命,把其一生的大事比如何时当官,何时结婚,官位到何处,何时死亡一系列都给算出来,后面很多非常神奇一一应验。后面一次袁了凡到南京栖霞山,遇到另一位高人云谷禅师,两人就相对打坐,袁了凡就很快入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这云谷禅师大惊盛赞袁了凡修行之高,毫无人间的杂念无欲无求的状态。袁了凡就苦笑解释到非修行高,乃前面遇到一高人非常准给几乎预测完一辈子,后面的命运事情经历结局皆以知晓,一辈子都已定性所以更无其他欲求。话音刚落,云谷禅师就给了袁了凡一巴掌:原以为你是个圣贤豪杰,还是个凡夫俗子。袁了凡就求赐教,于是云谷禅师就给袁了凡上了一通人要怎样来看待和把握命运的“立命之学”。

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了凡四训》

命运不是完全注定的,人不是只能被动地顺从命运。人是可以把握改善命运的。是可以主动地趋吉避凶的。

云谷禅师虽然是佛家的,他也引用很多儒家的言论观点,

天作孽   犹可违   自作孽    不可活
                                        ——《尚书》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诗经》

要怎么样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方面,云谷禅师又引用《易经》里面的一句话:

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   ——《易经》

总之: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于是袁了凡听从云谷禅师的忠告积极行善。后面袁了凡的命运就真改善了,先前高人算命无子,后面他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那高人给算命活不过53,结果活到69。行善是可以改善命运的,这个对曾国藩应该影响也很大,曾国藩前面也是非常多去科举考试不中,而且资质平平,难免低落消极认命没有当官的命,或许就是看到可以改变命运才带来希望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曾国藩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号“涤生”应该是取意于云谷禅师“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曾国藩其号“涤生”应该是云谷禅师的告别昨日重生之意。另外袁了凡其“了凡”也是后来顿悟改的名字,应该是了却凡心之意吧。
《了凡四训》里面对善恶的一段话对曾国藩影响也很大:

人之为善
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了凡四训》

曾国藩创立湘军时候有个混号叫“曾剃头”,原因是曾国藩重赏重罚,杀人如同剃头一般,也不是一代圣贤曾国藩就没有善心,应该是曾国藩对看的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顿悟。
      
第一百零一回    一代名相的阴阳之道


前面讲到汉宣帝和丙吉这对君臣搭档和刘邦与萧何有几分相像,班固也是大致这样认为的,他在《汉书·丙吉传》最后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君为元首      臣为股肱
明其一体      相待而成
                           ——《汉书·丙吉传》

意即:君主如同脑袋,大臣譬如胳膊和腿,君臣要配合搭档好,才能把天下治理好,那西汉哪些君臣搭档比较好呢?班固认为:

高祖开基    萧曹为冠
孝宣中兴    丙魏有声
                            ——《汉书·丙吉传》



刘邦手下两个好丞相即是萧何和曹参,另外汉宣帝手下两个好丞相即是丙吉和魏相。汉武帝因为君太强,不存在君臣搭档一说,那个魏相是丙吉前任丞相。魏相开始只是个基层小公务员,因为精通《易经》就被推举上来,时汉昭帝即位不久通过霍光组织的面试考察对策等等,魏相成绩不错就被任命为茂陵县令,长话短说,魏相任茂陵县令把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手下通过一些事情审查杀了。此时桑弘羊应该是正于霍光争权怼上了,无暇顾及魏相,不久桑弘羊就因一伙几个和霍光争权失败被杀,魏相一举虽然有冒犯桑弘羊的危险,可能恰恰得到霍光的好感。不久就被提拔为河南郡的太守。干了两年,严酷酷吏作派治理非常好,老百姓交口称赞,后面丞相车千秋故去,他的儿子小车于河南郡魏相手下管军火库后勤装备容易腐败的肥缺,先前有老爹上面坐镇还好,现在这个小车怕严酷的魏相收拾自己,一怕就逃回长安,霍光得知小车怕魏相收拾弃官而逃,霍光大怒,因魏相太守位乃霍光和车千秋提拔举荐的,如今魏相有点喂不熟忘恩负义,霍光就借故将魏相关押大牢,河南郡老百姓多次请联名上书欲救太守魏相,皆被霍光推脱,后赶上天下大赦魏相才得以出狱。
后面魏相又被启用为茂陵县令,后升为扬州刺史,前面提过汉武帝划分天下为十三州一部,每一个州设一刺史监察百官,刺史官为六百石不及太守两千石,但是权力很大。魏相还是严酷酷吏作派,时好友丙吉就提醒魏相,他的能力朝廷也都知晓,应柔和一点隐藏锋芒,魏相就柔下来,不久又被调回河南郡太守位。回看霍光和魏相的前后关系,应该是霍光以为魏相不会记恨于心,才会后面不久再次启用提拔魏相,也可以大概推测出来魏相处理和霍光的关系应该是用比较柔和的方式,魏相既有当酷吏刚猛的一面,也有处理和霍光关系柔和的一面。这应该是和魏相精通的《易经》学问有关: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系辞》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      曰刚与柔
                        ——《易经·系辞》

怎样面对阴与阳刚与柔的平衡,该刚时刚,该柔时柔,怎样顺势而为,趋吉避凶,转祸为福,怎样把握时机,这些都是《易经》里面最重要的智慧,魏相应该是这些都暗熟于心,且能知行合一。
可见魏相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极有政治智慧,善于协调复杂关系的一个政治家。汉宣帝即位魏相被召入朝做大司农,后升御史大夫。三年后霍光去世,任御史大夫的魏相立即上封事,即密奏汉宣帝,因上书为秘密封口的即为上封事:

毋空大位   以塞争权
所以安社稷绝未萌也    ——《汉书》

魏相密奏汉宣帝霍光空缺的大将军位至关重要,应立即安排,并建议低一点任大将军副手的车骑将军张安世合适胜任。汉宣帝并没有照办,还是任霍光儿子为右将军,还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同魏相一同领尚书士,当时是一切上书给皇帝的奏书皆一式两份,首先要让领尚书士官员过目,有不合适的奏书甚至直接被扣下不给皇帝过目。
魏相一看汉宣帝没有领会其意思不明白霍家问题的严重性,就不得不想办法和汉宣帝挑明,有句话“交浅不可言深”魏相找到汉宣帝亲信的老丈人许广汉亲自和汉宣帝说明白问题。

春秋讥世卿   ——《汉书·魏相传》

孔子在《春秋》中就对诸侯国里面世代公卿专权的情况深恶痛绝,如今霍家也是如此,霍光专权二十年,而且霍家子孙女婿都身居重权,后宫皇后皇太后也都是霍家人。还不“损夺其权    破散阴谋”如此下去大汉危矣,汉宣帝也是大概有这个意识,听老丈人许广汉当面说出来魏相的言论还是一惊,认可。后魏相又密奏具体步骤,第一步先

去副封   以防雍蔽——《汉书·魏相传》

先前上书皇帝的奏书都是一式两份先让领尚书士过目,汉宣帝认可以后奏书就一式直接给皇帝,不经领尚书士,以便不让霍光侄孙霍山霍家人知晓。而且给魏相加官“给事中”,即魏相可以不经程序可直接进宫与皇帝上奏议事。这样汉宣帝和魏相这对君臣搭档就支起来了,一年后升魏相为丞相,又过一年就彻底灭了霍家,几乎是霍氏大家族满门抄斩。
魏相在位九年丞相,汉宣帝是在位25年,亲政19年,也就是说所谓的“孝宣之治”前面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魏相的辅佐下实现的。魏相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总的说他是儒家接近于道家的思想:

土地以顺动    故日月不过   四时不忒te
圣王以顺动    故刑罚清而民服
                              ——《易经·豫·剶传》

魏相的治理天下主要是强调“顺”:

动静以道    奉顺阴阳

阴阳者    王事之本   群生之命
自古贤圣未有不繇(you)者也

法天地    顺四时    以治国家

                        ——《汉书·魏相传》

大致就是要顺民心民意,推行政策等等要顺溜地来不能拧着等等,这个“顺”的思想也能引申出“因循”之意,如同著名的汉初“萧规曹随”。魏相也是因循,只是他不是因循前面的霍光,而是吸取汉前期各种治理思想:

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

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
及贤臣贾谊    晁错   董仲舒等所言
奏请施行之

                         ——《汉书·魏相传》

另外魏相还非常注重于农业和储备:

王法必本于农而务积聚
量入制用以备凶灾
                        ——《汉书·魏相传》

魏相另一个特点就是“关心民风”,公元前64年,也就是灭了霍家两年后。因灾慌分裂实力大挫的匈奴和大汉再起兵端,匈奴欲和大汉争夺对西域小国车师的控制权,因匈奴为游牧,车师是种植农业的,当时汉朝基本已经控制了西域,大将带七千部队于车师和匈奴对峙,等待朝廷再派兵。汉宣帝和大将赵充国等将领欲趁匈奴灾慌分裂之时大举进攻匈奴,魏相就发对:很久以来匈奴也没有侵扰边疆,有示好之意,这次争夺车师也没有波及我们的核心利益,主要是目前边疆老百姓生活都很困苦不宜承担大的战争:

父子共犬羊之裘    食草菜之实
常恐不能自存    ——《汉书·魏相传》

而且即使打胜了也不利:

民以其愁苦之气   伤阴阳之和也

军旅之后   必有凶年

                         ——《汉书·魏相传》

接着魏相又说:近一年以来,发生的子杀父,妻杀夫,弟杀兄之类的以下犯上的恶性事件二百二十多起,臣认为此乃民风出现问题,乃灾异之预兆,臣担心如同孔子的那句话: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魏相强调,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外患而是内忧,不是攘外而是安内。
于是汉宣帝听从魏相的建议对匈奴让步,或许也就是这种柔和对匈奴的态度,后面也达到了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效果,后面匈奴进一步分裂出现五六个自封的单于互相攻打,打败了就过来投降于大汉这应该是魏相给打下的对外政策的基础。
另外平定西羌之乱,设立西域都护府也都是魏相在任丞相时实现完成的。
总之,魏相绝对是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代名相之一。班固所谓的“萧曹为冠   丙魏有声”这也是后世之公论。比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
里面就有个说法叫汉唐八相,汉朝这四个最有名的丞相即是:萧曹   丙   魏。明朝的解缙也是同样观点。
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魏相手下的大小官员不管休假回家还是出差公办都带一个小任务,就是搜集当地各种民风民俗,治安事件,灾异变故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很多地方当地官员不知道的情况可能魏相都知道了,这个有心的魏相为相九年死于任上,后丙吉继任干了五年丞相。后面接丙吉任丞相的是黄霸,再后面接任丞相的是丙吉推荐的于定国。这四位丞相都很得力辅政汉宣帝开创了“孝宣之治”。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0 19:37

第一百回    帝国巅峰的皇帝与丞相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1 11:36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_【快资讯】https://www.360kuai.com/pc/94a69da57d470ba70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1 19:41

第一百零二回   八世封侯的汉朝第一望族

前面讲到汉宣帝手下有两个名相丙吉和魏相,君臣携手开创盛世,史称“孝宣之治”,其中特别是魏相在灭霍家上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毕竟魏相乃文官,在灭霍家上面还需要有一个掌控兵权的武将角色起作用。这个人就是张安世。
张安世乃酷吏张汤的次子,前面张汤被三长史陷害致死,汉武帝很内疚,就欲补偿提拔其儿子,得知其次子张安世时为待命郎官,且文学文字不错,就提拔张安世为尚书做贴身秘书一类事进入皇帝视野。张安世工作做得用心尽力,话说有一次汉武帝外出,欲寻找查看随车携带的一本书,没找到,张安世就问汉武帝欲看哪本书哪一段,汉武帝大概说明,张安世就回曰这一本书自己恰好也读过,于是把其背诵写下给汉武帝,事后汉武帝回去和原书对照,张安世背诵写下居然和原书一字不差。汉武帝大悦,升张安世为尚书令。张安世后被升为光禄大夫,光禄勋是掌管整个皇宫日常事务的秘书长,光禄大夫即光禄勋的副手。后面汉武帝驾崩,任霍光和上官桀几个顾命大臣辅佐汉昭帝,霍光和上官桀一伙权力斗争,霍光胜出把上官桀一伙大臣皆处斩,这样皇宫内部各种事务霍光一个人也无暇顾及,霍光和张安世同为秘书帮,性情关系不错,于是霍光就把张安世提拔为右将军,光禄勋当自己的副手。汉昭帝去世前张安世还被封为富平侯,后面废刘贺立汉宣帝一系列事情都是张安世亲自参与执行实现的。可以说张安世是汉宣帝时期仅次于霍光的二号重臣,所以说霍光死后魏相立马密奏汉宣帝让张安世补上霍光的大将军位,以防落入霍家子孙手中。
另外汉宣帝和张安世关系也不错,汉宣帝的恩人除了于死囚牢里找人养活保住时襁褓中的幼汉宣帝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自掏腰包给小病已供养读书的张安世的大哥,时任掖庭令张贺,而且若不是张安世反对阻隔张贺欲将女儿嫁于时在民间的刘病已,如今张安世就为汉宣帝的叔丈人了。汉宣帝对张安世先前有点贬低阻挠的一些事,汉宣帝也能理解张安世,那时过多显露锋芒于当时的小病已无益,后面汉宣帝曾经对张安世曰:

掖庭令平生称我       将军止之   是也
                         ——《汉书•张安世传》

后面魏相密奏让张安世接任霍光的大将军,汉宣帝立马同意了,只是不叫大将军改为大司马,同领尚书士。后又改封张安世为卫将军,统领整个长安城的部队,然后一点点收回霍家子孙的军权。后面霍家就束手就擒被灭了,可以说张安世和魏相是灭霍家事件当中举足轻重的两个关键人物。
张安世后面还有保护嫁于霍家的孙女,以及举荐人才谢绝答谢,及推辞来求升迁官员的故事,总之张安世事事小心谨慎,远离权势功名明哲保身:

匿名迹远权势——《汉书•张安世传》

《汉书》里面还有几个故事讲述张安世为人处世的态度作风,其一即是“隐人过失”其二即是“勤俭持家”。

安世尊为公侯   食邑万户
然身衣弋(yi)締(di)   夫人自纺绩
                        ——《汉书•张安世传》

张安世为万户侯敬侯,但是还是一家人非常节俭,而且不贪恋权势,多次欲退回相侯印绶归家养老,也把儿子等等调离偏远郡县为官,最终张安世于公元前62年病薨得以善终。

安世子孙相继   自宣   元以来为侍中
中常侍    诸曹散骑   列校尉者凡十余人
                           ——《汉书•张安世传》

张安世的子孙后面汉元帝直到东汉班固写《汉书》时都一直于朝为高官十余人的中朝重官,实实在在是名门望族。即使中间经历了王莽篡汉十余年,张家还是有富平侯爵食邑的。直到后世很多代没有儿子才被收回侯爵。

传国八世    经历篡乱
二百年间未尝遣黜   封者莫与为此
                        ——《后汉书•张纯传》

类似的金日磾(di)的子孙后代也长久显贵,有云:

功臣之世      唯有金氏    张氏
亲近宠贵      比于外戚
                        ——《汉书•张安世传》

故后世就以金张指代名门望族。那首前面冯唐易老典故提及的著名的《咏史》诗里面也以金张指代名门望族: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

左思这《咏史》是站在寒门表达对望族世袭的不满,更多人特别是达官贵人都是想学习借鉴金张两家能够长久世袭显贵的经验,曾国藩也是这样想的,当初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被封侯,成为清朝二百多年第一个被封侯的文官,他九弟曾国荃也是都府级的高官,哥俩手握十万大军,家门鼎盛,曾国藩就给湘乡老家的四弟写家书:

吾家子侄    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
庶几长保盛美    观《汉书•霍光传》
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
观金日磾   张安世二传   解示后辈可也
—曾国藩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寄弟国黄

历观古来世家长久者
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
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纺绩虽不能多    亦不可间断
大房唱之    四房皆和之   家风自厚矣

      ——曾国藩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家书

对于张汤后代如此兴盛,班固在《张汤张安世传》最后也给于分析,首先是据说张汤乃张良的后代,司马迁对如此光彩的出身只字未提,或许司马迁对张汤有成见,他评价张汤:

为人多诈    舞智以御人
                        ——《史记•酷吏列传》

班固评价张汤:

汤虽酷烈   及身蒙咎
其推贤扬善    固宜有后
                     
安世履道   满而不溢
贺之阴德   亦有助云

                     ——《汉书•张安世传》

这是班固分析张家长久兴盛的因素,另外班固还通过几个张家子孙的故事表明张家兴盛还得益于其“谦俭”“好学”的家风。

第一百零三回   汉宣帝儒法兼用的案例颍川之治

前面讲过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名臣辈出:

汉世良吏   于是为盛    称中兴焉
                           ——《汉书•循吏列传》

与汉武帝时期的名臣辈出不同的是,汉宣帝时期的良吏多为治理地方的地方官。汉宣帝也非常重视郡县太守的任用,他认为:

太守    吏民之本也
                     ——《汉书•循吏列传》

每一次任用太守,汉宣帝都亲自召见询问治理的大概方案和目标,并让记录下来以做后面政绩考核的标准参考。到时候考核达到先前的计划预期就各种涨工资发奖金以及封侯待补候选中朝官员,而且当时任用官员感觉有一点比较好,就是一个官员于任时间比较长,不会频繁调离更换,汉宣帝认为:

数变易则下不安    民知其将久
不可欺罔   乃服从其教化
                           ——《汉书•循吏列传》

汉宣帝强调依法治理也强调教化,大致“儒法兼用”即为汉宣帝治国的一个方式态度。
具体地方上的官员治理以当时一个大郡县颖川为例,汉宣帝时期有三位颖川太守。第一位是赵广汉,赵广汉是从基层干起,政绩不错被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首都市长,正赶上汉昭帝驾崩,有一个豪吏即通黑白两道的地头蛇豪吏杜建,接受修建汉昭帝陵墓的大工程,其中涉及钱权交易等等,被赵广汉发现警告杜建收手上交非法所得就不再追究。杜建地头蛇欺生不以为然,赵广汉就把杜建收押欲秋后问斩,后面白道各种给杜建求情,赵广汉不理会,又是黑道威胁扬言欲劫法场等等,赵广汉不惧让人清查掌握各种黑道人物信息,欲若来劫法场一锅烩了,结果行刑那天,没有一点动静,连给杜建收尸的都没有。一下子赵广汉在长安官场和老百姓中名气大振。后汉宣帝即位升任赵广汉为颖川太守。“两千石”分三个等级,赵广汉“守京兆尹”可能是   “比两千石”,颖川太守是高一点的“两千石”,再高一级的是“中两千石”,到了“中两千石”就是位列九卿了,再到上面的三公就是万石。
赵广汉来到颖川发现颖川长期处于类似于“无政府”的状态,大小事务都是由当地黑白道都有人的大族所控制,官吏基本上被架空,且各个大家族之间也是盘根错节,很多大家族也参与了各种违法行为,为非作歹,老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不好治理

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
                         ——《汉书•赵广汉传》

赵广汉思索研究一番颖川两个最大的家族原家和褚家,就从分裂大家族方面入手,大致是先盯着原家一个人严查各种罪行,也不逮捕,私下找到这个人告诉已经掌握其犯罪证据,目前可以出面指证褚家的人犯罪证据以立功免受追究罪行,于是原家这个人大量指证褚家各种犯罪事实,然后赵广汉全力查办褚家犯罪嫌疑人人员,并让手下放风出去之所以赵太守严查褚家人员乃原家大力指证,一下子两个大家族也就闹翻对峙起来,褚家也大力指证原家各种犯罪事实。如此炮制,颖川各大家族就互掐起来了,赵广汉感觉还差一点劲:

又教吏为缿(xiang)筩(tong)
                         ——《汉书•赵广汉传》

前面酷吏故事中大酷吏王温舒就用过这个“缿筩”即是设立匿名举报箱,全民老百姓全民动员皆参与举报。
这样赵广汉到颖川不到一年,颖川的豪门望族就四分五裂甚至于怒目而视,这时候赵广汉再去查办哪一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阻挠了。赵广汉把几个大家的罪大恶极的头目斩了,颖川一下子平静了,后面那个匿名举报箱继续发挥作用,通过老百姓及时举报,官府查处很多盗贼等等违法案件,颖川基本上实现了法治,达到了汉宣帝所谓的“政平讼理”。赵广汉的名声都远播到匈奴。后面赵广汉被升回长安做京兆尹。
后面接任赵广汉的颖川太守为韩延寿,韩延寿乃韩义的儿子,韩义为燕王刘旦的手下,前面也提到刘旦欲去争皇位极力规劝反对就得罪了燕王刘旦被杀,这叫做“文死谏”,后面魏相被作为贤良之士举荐被汉宣帝霍光面试对策时就提及韩义,建议朝廷应重用其子韩延寿以示表彰韩义的“文死谏”:

宜显赏 其子   以示天下
明为人臣之义   ——《汉书•韩延寿传》

时霍光也认可,于是把韩延寿从基层一小公务员升为谏大夫,后升为淮阳太守,又调任颖川太守。韩延寿上任颖川太守发现颖川虽然治安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民间邻里乃至兄弟都小事也相互掐,告状打官司习以为常,“民多怨雠(chou)”民间很不和谐,民风不好,这应该是前任赵广汉治理的一点后遗症。前面赵广汉治理一味强调法治,便于驾驭控制,于是韩延寿:

延寿欲更改之    教以礼让
                              ——《汉书•韩延寿传》

首先是韩延寿让下面地方各找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大家聚集一起商讨各地民风以及改善民风各自方案。

人人问以谣俗   民所疾苦
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
                              ——《汉书•韩延寿传》

韩延寿组织各位强调应该改善民风,让百姓都能和睦友善,守望相助,不要有那么多愁怨冷漠。即使有点小矛盾冲突也最好能够通过乡规民俗协调解决好。
就这样韩延寿说明大概推行教化改善民风的方针方案,韩延寿的推行教化改善民风的治理就开始了。
简单说具体方法,第一条非常重要就是让政府各贤能儒生等等穿好正式礼服,深入老百姓之中,用儒家那套礼制亲自去指导影响老百姓婚葬等等。“为吏民行丧嫁娶礼”。都是儒家专业人员带上正式的礼器用儒家规范的程序去民间一一指导教化老百姓。
之所以说韩延寿这一举措意义非常重大,乃是这是推行儒教于民间的重要一步,前面推行儒家也主要是在精英人群之中,而没有波及到底层百姓。前面儒家依附有皇权尊崇的优势,不在意儒家的民间推行,就没有形成儒教植根于民间,如今皇权已去,儒家再无霸道皇权的官方推崇,儒家可以说于民间已被老百姓边缘化了。如今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对比儒家可以说于民间影响力比其他大宗教少得多,而且儒家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儒教”,不能不说儒家地位至少是于民间有点危。
话回韩延寿礼仪教化治理颖川上面,韩延寿另外教化举措还有:

表孝弟有行    修治学官    春秋乡射
陈钟鼓管弦    盛升降揖让

都试讲武   设斧钺(yue)旌(jing)旗
习射御之事   

                        ——《汉书•韩延寿传》

其他别的各方面具体韩延寿的治理就不一一赘述,有关民风教化方面前面很多经典也都涉及到: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大意是,你要感召别人首先要自己做好有个表率作用。《汉书》提及韩延寿两个小故事。韩延寿为官对手下关怀无微不至但是同时对手下要求也非常严格:

接待下吏    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汉书•韩延寿传》

有一次一个韩延寿非常器重的手下就出问题被告到韩延寿。韩延寿很惊讶难受,派人去叫此人欲当面核实,此人得知居然因辜负韩延寿的器重信任等等拔剑自杀。还有一次韩延寿去下面地方视察,亲自审案赶上地方一对兄弟因一点小事对簿公堂,互相谩骂诋毁。韩延寿长叹一口气,你们都没错,是我错了,推行那么久民风教化,让百姓和谐谦让都白费,还是一点事也要对簿公堂。韩延寿愤怒退堂,回屋闭门思过也不吃饭,后告状两兄弟来负荆请罪才算结束。
就这样,前有赵广汉的法治,后有韩延寿的礼制教化,颖川就得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基本上实现了汉宣帝的“儒法兼用”的思想理念,几年后韩延寿被调遣东郡太守,黄霸继任颖川太守:

霸因其迹而大治 ——《汉书•韩延寿传》

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汉书•循吏传》

黄霸继续延续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治理思想,结果颖川得以大治,后黄霸被升为丞相。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1 19:46

第一百零二回   八世封侯的汉朝第一望族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2 17:55


第一百零四回   循吏列传


前面讲到颖川三任太守,先是赵广汉的法治,后是韩延寿的教化,最后是黄霸的“儒法兼用”,使得颖川大治,黄霸的故事是被写在《汉书•循吏列传》里面。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一篇《循吏列传》是和《酷吏列传》对应的,司马迁于其中对循吏的大概描述和定义为:

奉职循理    亦可以为治    何必威严哉
                            ——《史记•循吏列传》

大致上循吏的标准应该达到:

谨身帅先    居以廉平
不至于严    而民从化

所居民富   所去见恩
生有荣号   死见奉祀

大致就是循吏首先要自身操守好能起到表率作用效果,治理上要注重礼乐教化民众,并且能够让百姓和谐富足离任还能怀念,且能够得以善终死生皆有好名声。能够达到入选循吏很不简单。前面提及的韩延寿前面都能达到符合,仅仅是因为后面被杀没有得以善终也未能入选循吏名录,前面司马迁筛选酷吏,当朝一抓一大把十几个,可循吏前面整个西汉没有一个能够入他的眼的,以至于司马迁仅筛选出五位春秋时期的名臣入列。这被司马迁入眼循吏的五位牛人为
楚国的丞相孙叔敖,郑国的丞相子产,鲁国的丞相公仪休,还有一个叫石奢和一个叫李离的。
孙叔敖和子产皆名相,后世很多都是拿他俩说事,先说说后面三位。首先是公仪休,他任相时提出一个观念: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家人给他吃瓜子不错,询问得知是自家种的,立马命人全部拔掉,一次他夫人给公仪休一件非常好的丝绸衣服,公仪休得知不是买的乃夫人自己织的,公仪休又和夫人大怒摔了衣服砸了织布机,家人都不解公仪休的反常反应,公仪休就说我位丞相有俸禄需要什么就去买,你们自己生产瓜子,丝绸布匹等等,你让生产这些东西的老百姓东西卖给谁?
公仪休的这两个故事就是显示其“不与民争利”。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孔子有句名言: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孟子也有句名言: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



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大学》

公仪休还有一个好故事,话说公仪休爱吃鱼,一天一人给公仪休送来几条很鲜美的鱼,公仪休坚决不收,那人不解就询问,公仪休答曰:我现在位居丞相,想要吃鱼贵一点也能买得起吃上,若是我收下你的鱼开了先河,收礼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因此丢官,那样后面我就真的再吃不上鱼了。
另外石奢和李离的故事也都是严于律己。石奢乃楚昭王的丞相,一次去下面视察道上赶上一劫道杀人事件,石奢立马和手下追赶杀人者,最终赶上了却傻眼了,这个杀人者居然是石奢的父亲,在国法和亲情两难的境地,最终石奢放了父亲,自己脱下官服让人给上刑具自请罪于大王,楚昭王得知欲隐瞒于民赦免石奢,石奢谢过楚昭王的宽恕,以自己身为丞相不能乱法引刀自尽。
对于这种类似的亲情和国法有冲突两难的境地如何处理,前面孔子和人讨论时不全部摘录大致提出一点想法即“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而于此问题上,汉宣帝曾经于灭霍家之前于公元前66年五月专门下过诏书说明这个问题,摘录一点:

诏曰    父子之亲    夫妇之道   天性也
虽有患祸    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
仁厚之至也   岂能违之哉
                               ——《汉书•宣帝纪》

汉宣帝的大致意思即是:国家要尽量维持父子夫妻之间的亲情爱情这些家庭的伦理道德,当法律和这些伦理道德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后者要有充分的考虑。这说明汉宣帝也是大概支持孔子那个“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儒家思想,也能体现出儒家思想在西汉思想之中实际的贯彻和主导地位。
再说李离,李离是晋文公手下主管司法的大臣,一次出现过失判了冤案,李离也是脱下官服请罪于晋文公,后晋文公调查其主要过失乃李离手下的官吏,欲放了李离,李离还是把责任拦于自身,伏剑而死。
石奢和李离的故事和那些酷吏有个鲜明对比,酷吏是对别人非常严厉,而此两人乃是对自身非常严厉,严于律己。
司马迁《史记》的五位循吏写得比较简洁有力,班固《汉书》的《循吏传》比较详细,意在归纳总结出循吏的治理经验等等,其提及六位循吏。
第一位是文翁,文翁乃汉景帝末期汉武帝初期在蜀地做太守,他的治理经验和功绩主要就是兴办教育。他选派子弟到长安向大儒学习深造,兴办学校等等,班固曰直到东汉巴蜀之地文学文化兴盛,即为文翁之功也:

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列传》

第二位循吏是王成,任胶东国相,治理很好,被汉宣帝公开表扬,被封关内侯,可是王成很快死了,年底胶东国入朝廷年底汇报,汉宣帝就让使者总结下王成前面治理的经验等等,胶东国使者居然:

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力以蒙显赏
                            ——《汉书•循吏列传》

这也是班固的“春秋笔法”,高级黑王成吧。
第四位循吏是朱邑,朱邑做过北海太守

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汉书•循吏列传》

位列九卿,朱邑为人醇厚,生活节俭,工资俸禄都接济亲友乡党,家无余财,他有个好朋友张敞也是汉宣帝时期的名臣,就建议朱邑多多给朝廷举荐贤能:

陈平虽贤    须魏倩而后进
韩信虽奇    赖萧公而后信
                           ——《汉书•循吏传》

朱邑也举荐了很多贤能让人称道,朱邑最打动人的故事还是他临死前嘱咐儿子将其埋葬于一个桐乡的小地方,朱邑曾任那里的乡长,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后世子孙奉尝我    不如桐乡民
                           ——《汉书•循吏传》


后朱邑死后葬于桐乡,果然桐乡百姓给朱邑“起冢立祠”祭拜,延綿到东汉香火不绝。

正所谓“公门之中好修行”,当官造福一方,老百姓就会铭记感谢。当官是做好人好事最好的途径。

再说第五位循吏龚遂,龚遂是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前面说过刘贺就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掉了,其手下昌邑那套三百多人的老班底也被霍光张安世都杀了,龚遂因为多有规劝刘贺有功被免死刑劳教流放。
后来汉宣帝勤政后,渤海郡出现大饥荒,盗贼四起,几任渤海郡太守无能为力,汉宣帝着急让下面举荐贤能去治理渤海郡,有人就举荐龚遂,龚遂已然七十多一白发干瘪老头,汉宣帝召见询问龚遂治理盗贼策略。
龚遂回曰:微臣以为渤海郡这些盗贼不过是一群饥寒交迫的,也没有得到官府的救济的老百姓而已。就如同您的小儿子偷拿您的兵器去池塘边挥舞玩耍一通

陛下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汉书•循吏传》

对于渤海郡的情况您是想让老臣去暴力征服**还是去安抚他们呢:

今欲使臣胜之邪   将安之邪
                        ——《汉书•循吏传》

汉宣帝立马答曰对老百姓宜有父母之心安抚之,龚遂即套路笑赞汉宣帝仁厚黎民之福也:

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    不可急也
唯缓之    然后可治
      
无拘臣以文法   得一切便宜从事
                        
                                 ——《汉书•循吏传》

随后龚遂上任渤海郡太守,自己简易来到治所,下安民告示:前面一概情况既往不就,拿锄头镰刀的为良民,官府要打击的是那些拿刀剑正式武器的,那些拿正式武器的人如果能够放下武器,前面也不追究。渤海郡的**很快就自行平息了。龚遂发现渤海郡有问题:

齐俗奢侈    好末技    不田作
                        ——《汉书•循吏传》

古代都是重农业为上,“本富为上   末富次之”古代都认同农业为本富,视工商业为末技。不被重视。
于是龚遂:

躬率以俭约      劝民务农桑
                              ——《汉书•循吏传》

最终在龚遂的治理下就政通人和,老百姓都安居乐业。然后汉宣帝就征调龚遂回朝,龚遂当时手下小官王生就请求随龚遂一同回朝。回到长安龚遂欲见汉宣帝,王生就告知龚遂汉宣帝问治理渤海郡那么好的经验方法,让龚遂答曰:

非臣之力   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汉书•循吏传》

后汉宣帝召见龚遂果然问及治理好渤海郡的经验等等,龚遂按照王生的回答,汉宣帝大悦,封龚遂一个肥差养老,也把出答对的王生封为龚遂的副手。

在《史记》里面也提过王生这个故事,司马迁是借用老子的一句话赞赏王生: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君子相送以言       小人相送以财
                        ——《史记•滑稽列传》

《汉书》讲的第六位循吏是召信臣,召信臣的治理经验主要是富民。

好为民兴利    务在富之
                            ——《汉书•循吏传》

后面召信臣被提拔位列九卿,也给皇帝提过很多好建议,他的故事里面就提及显示当时就有冬天大棚种植反季蔬菜的成熟技术了。当时是公元前33年汉元帝时期就有明确的有关冬季大棚种植反季蔬菜的文献记录了。
《汉书•循吏传》一共有六位,第三位是黄霸,他的传纪基本占了其循吏传一半的篇幅,可以说黄霸乃二百多年西汉第一好官,后面专门一期细说黄霸的故事。


第一百零五回      天下第一循吏


前面讲丙吉时就提及黄霸,上一回说到《汉书•循吏传》讲的六个循吏,其中一半篇幅是讲黄霸的,可以说黄霸是西汉第一循吏好官。居然这个好官是买来的,黄霸本是今河南地区的人,家庭为豪强如同郭解被迁到长安云陵:

以豪桀役使徙云陵

以待诏入钱赏官

                     ——《汉书•循吏传》

不过这种买官的制度是古代一个合法公开的制度曰“赀选制度”,前面的张释之,司马相如都是通过以赀为郎进入官场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颁布过“卖爵令”,汉武帝时期打匈奴国库空虚更是放开“卖官鬻(yu)爵”。后面漫长的历史中,这种公开买官的类似于“赀选制度”存在很久。所谓的“长期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即使到如今大到美国总统小到乡村民主选举,很多也都是和财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选的多是或是有钱人或是背后有大财团支持等等,一般人认为那些有钱人或是能够赚钱的人多是有能力的贤能能够担任的人,如同这个“贤”字商周时期的会意字即是:左上部一个眼,右边一个手,下面为代表财富的当时的贝壳,大意即有眼光又能捞钱的人即为贤能之人。也一方面验证一点有钱人买官制度的一点合理性,而且提过“赀选制度”买官的人出现很多好官,黄霸即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再回黄霸,黄霸买官还不是一次,他第一次买官因其兄弟犯罪或许是连坐被牵连被免,后又献出大量粮食等等财物买来一个二百石的小官,很多人即是“千里为官   为了吃穿”上任即会拼命把前面投入的本钱捞回来。黄霸不是这样,为官清廉,当官为他的人生志向:

少学律令      喜为吏
                              ——《汉书•循吏传》

为人明察内敏   又习文法
然温良有让    足知       善御众
                           ——《汉书•循吏传》

黄霸各种条件修行就是一个当官的料,所以第二次买官之后如鱼得水,平步直上。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黄霸很有心:一日黄霸和一精通相面的朋友,路遇一女子,被告知此女子有富贵之相,黄霸有心回头查明女子情况即来提亲为终身伴侣。
二次买官黄霸一路高升为河南太守:

俗吏上严酷以为能
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当于法      会人心

                        ——《汉书•循吏传》

在当时官吏皆崇尚沿用酷吏一套作派,黄霸的为官威望和声誉就特别凸显,这也是一种智慧,正所谓:

反者   道之动    ——《道德经》

这样黄霸反向凸显的循吏声望就远播到当时还处于民间的小汉宣帝刘病已的耳朵里。等后面小汉宣帝即位,虽大权实归霍光,汉宣帝还是有点权力,就把印象中的好官黄霸调回朝廷,后升为丞相长史,后被夏侯胜连累入狱要被砍头。具体夏侯胜犯罪一系列故事不赘述,黄霸和夏侯胜处于同一死囚牢内半年之久,据说黄霸还秉承孔子的“朝闻道   夕死可矣”还趁闲和夏侯胜学习儒家及灾异学问。后赶上一次大地震,当时那么地广人稀草屋还死亡六千余人,于是皇帝以为是上天对自己过错的警示,于是大赦天下,黄霸和夏侯胜得以豁免。

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    或山崩
坏城郭室屋      杀六千馀人

灾异者   天地之戒也

                               ——《汉书•夏侯胜传》

夏侯胜是大儒威望很高很快官复原职并大受汉宣帝的赏识,在狱友兼老师的帮助黄霸也重新崛起,先是任三年的扬州刺史,然后就升任连上前面的颖川太守,黄霸沿用韩延寿的教化为主后法治辅助,颖川得以大治。具体黄霸除了沿用韩延寿那一套教化外,还注重宣讲传达给民间“皇帝的诏书”:

选择良吏   分部宣布诏令
令民咸知上意      ——《汉书•循吏传》

黄霸推行的另一套宣讲的就是“条教”大致就是各种地方性乡规民俗以及各种实际的养蚕农业各方面技术和经验等等:

米盐靡密   初若烦碎
然霸精力能推行之——《汉书•循吏传》

于是颖川郡老百姓各种生产效率大增,治安良好,颖川得以大治:

户口岁增   治为天下第一
                            ——《汉书•循吏传》

黄霸能够做好官和他使用驾驭官吏有很大原因,黄霸善于用权术御众,经常善于使用用私下得到的一些事消息御众让人感觉他有一种神秘感和天眼等等能够让手下感觉神秘敬畏而尽死力,能够非常好驾驭使用手下官吏。另外黄霸对手下老官员非常照顾,不会轻易辞退老官员任用血气方刚的新官员,他认为老官员长期品行能力已熟知能够更好了解任用。使用老官吏更了解更能任用好,老子说过

凡治道    去其泰甚者耳
                           ——《汉书•循吏传》

黄霸任八年颖川太守,颖川大治,汉宣帝提为御史大夫,后接替丙吉任丞相,也被封侯。 之后黄霸任丞相不尽如人意

霸材长于治民      及为丞相
总纲纪号令    风采不及丙    魏    于定国
功名损于治郡——《汉书•循吏传》

虽黄霸任丞相不尽如人意,还有两件糗事,也没能影响黄霸的整体声誉,最后黄霸也是得以善终,后世评价整个西汉官吏:

言治民吏   以霸为首
                           ——《汉书•循吏传》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3 18:14

第一百零六回    汉宣帝杀掉的两个“好官”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4 17:10

第一百零八回    史上第一桩文字狱

前面讲到清官好官直言进谏惹毛汉宣帝被杀,应该是很多大臣背后有意见惋惜,不过也只能心里说说,不敢说出来易引发祸患,在漫长的皇权时代,因言获罪是一个常态。最著名的段子就是:清朝的时候,一个教书先生教学生读书,忽然一阵过堂风就把桌上的书掀起乱翻,先生一下兴起就出口作诗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结果居然传到官府就歪解为讽刺大清朝不识字,结果就给先生抓起来砍了,这个说的就是清朝著名的文字狱。
古代这种因言因文字获罪的情况很多,甚至于什么都没说都能降罪,汉武帝时期就是因军费禁止,汉武帝就出台一张白鹿皮值四十万不可思议离谱的白鹿皮币,当时主管财政的大农令颜异就反对,汉武帝很不高兴,后面有人举报颜异一个事,就让大酷吏张汤查办,也没什么问题。恰张汤和颜异有过节,汉武帝也对颜异有意见,张汤就严查,最终揪到一个事,有一次颜异和朋友闲聊,朋友就提及刚颁布的一个法令“有不便者”颜异仅仅是“异不应    微反唇”张汤就揪住这一点,颜异听见指责没有反驳更正就是也同意指责颁布的法令,当杀:

见令不便    不入言而腹诽    论死
                               ——《史记•平淮书》


就这样最终颜异就以“腹诽”给杀了。
后面就讲述应该是最早最有名的文字狱受害者杨恽的故事,杨恽的父亲是杨敞,任霍光府中手下的军司马,高级参谋。杨敞是一个非常胆小谨慎的人,或许霍光正看重杨敞这一点,一路提拔杨敞,于汉昭帝**后一年杨敞居然做到丞相。霍光正是看重杨敞胆小怕事,这样可以为傀儡任霍光摆布,杨敞后任丞相蔡义上任都八十多要人搀扶也是符合霍光好摆布的角色,当时就有批评霍光

置宰相不选贤    苟用可颛(zhuan)制者
                               ——《汉书•蔡义传》

杨敞的胆小怕事有两个小故事,其一当年霍光和上官桀一伙争权,就有人和任大司农的杨敞上报上官桀要谋反,杨敞就不敢当再上报的人,就把这个情况转告任谏大夫的杜延年,说明情况说自己病了要回家养病让杜延年看情况或禀报霍光或皇帝,自己就推开脱身了,最后杜延年出头禀告,平定上官桀一伙后,那个告密的和出头的杜延年都被嘉奖奖励没有杨敞什么事。其二即是杨敞当丞相之后,霍光和张安世商量欲废掉刘贺的皇帝位,霍光派亲信来杨敞丞相府告知并询问意向。杨敞一下子就懵了:

不知所言    汗出洽(qia)背   徒唯唯而已
                        ——《汉书•杨敞传》

杨敞支吾半天也没有明话,恰此时来人尿急离开一会,杨敞老婆立马从旁边屋出来给杨敞挑明:这么大的事大将军提前通知你,你不立即表明支持,霍光后面肯定先弄死你。老婆一番话点明杨敞,来人回来杨敞立即表态坚决拥护大将军的决定等等。随后废了刘贺汉宣帝即位,杨敞病逝于丞相位,得以善终,或许杨敞的能够得以善终也得益于其胆小怕事和谨慎吧。
杨恽为杨敞的次子,杨敞病逝长子继承了杨敞的侯爵和大部分财产,杨恽也分到不少,杨恽有才华:

以材能称   好交英俊诸儒   名显朝廷
                           ——《汉书•杨恽传》

几年后,杨恽因为举报霍家欲谋反有大功被封侯,升为中郎将统领保卫皇宫保卫,前面提及霍光死后汉宣帝一点点收回霍家的兵权被霍家有所察觉,被逼欲谋反,或许是杨恽和霍家走得近能够得到霍家欲谋反的内幕,举报立下灭霍家的大功被汉宣帝封侯提拔。后面这期间杨恽把前面他爹分给他的五百万遗产:

皆以分宗族    ——《汉书•杨恽传》

杨恽以有封地食邑把前面继承的五百万遗产皆分给别人,不久杨恽的后母也就是给杨敞智慧提醒的那位夫人去世,这个智慧夫人没有儿女就把前面杨敞留给她的几百万都给了杨恽,杨恽又分了

尽复分后母昆弟——《汉书•杨恽传》

可见杨恽乃有名士风流,轻财好义,真正的视钱财如粪土。
另外杨恽做的一件非常意义重大的是就是他把司马迁的《太史公记》也就是今天的《史记》的手稿敬献给汉宣帝,使之公之于众。原来杨恽乃司马迁的亲外孙,司马迁被施宫刑时已四十多,已有子女。后面司马迁写完《太史公记》没有公布欲“藏之名山      传之后世”可能是有一个副本经他女儿传到杨恽手上,杨恽初读大惊:

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    颇为春秋
                           ——《汉书•杨恽传》

估计杨恽公布《太史公记》也费过脑子或许也对其中涉及的敏感字眼进行过削减,具体史书没有记载,仅仅是:

宣帝时    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
遂宣布焉             ——《汉书•司马迁传》

杨恽做中郎将另外露脸的事是他着手整顿侍卫郎官部队成果着有成效,先前这个队伍贪污腐败各种陈规陋习都被杨恽整顿好,前面是提过杨恽轻财好义,视钱财如粪土,他自身就比较清廉。当官的清廉不贪下面谁敢贪污腐败?孔子云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对应反面就是那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杨恽把侍卫郎官部队整顿得很好,汉宣帝大悦升杨恽为光禄勋,即以前亲信的皇帝秘书长郎中令。有望下一步就接任丞相,实现父子丞相。可此时杨恽得罪了太仆戴长乐,前面提过滕公夏侯婴就是刘邦的太仆掌管驾车最亲近的人,这个戴长乐也是汉宣帝最亲近的人,小汉宣帝在民间时两人就是发小非常亲密,具体怎么得罪史书没有具体记载,总之杨恽和戴长乐怼上了,戴长乐给杨恽列举五条大不敬的罪行,经当时的廷尉后任丞相的名臣于定国查办认定杨恽有罪。汉宣帝“不忍加诛”就贬杨恽为庶人。虽杨恽被贬为庶人,可其家产足以让他活得很滋润,可就过了三年汉宣帝还是因为类似于“文字狱”把他杀了,主要是因为他的一封信:

宣帝见而恶之——《汉书•杨恽传》

这封信也很有文采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一拼,是杨恽写给好朋友孙会宗的一封信,后世命之为《报孙会宗书》
杨恽正官场得意时仅因无心的几句话就被打到底层,肯定悲凉伤感,于是:

家居治产业    起屋宅    以财自娱
                           ——《汉书•杨恽传》
杨恽为庶人,用家产努力经商,聚得很多钱财,挥钱大力享受生活,比为官时活得潇洒滋润得多,他的任外地太守的朋友孙会宗就来信规劝其低调:

大臣废退   当阖门惶惧   为可怜之意
                           ——《汉书•杨恽传》

杨恽立即就和孙会宗辩解,回了那个《报孙会宗书》,杨恽就是死于没有明白好友孙会宗好意规劝的道理,依然不低调地潇洒滋润,后面传到汉宣帝耳中杨恽这就是一种叫板**行为,加上信中两段误解的文字可能汉宣帝就下了杀杨恽的心:

君父至尊亲    送其终也   有时而旣
                        ——杨恽《报孙会宗书》

美诗曰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杨恽《报孙会宗书》

后世分析可能是汉宣帝第一段误解为杨恽咒他死,第二段汉宣帝可能误读为杨恽暗讽朝政,讽刺汉宣帝不理朝政,贤才都被免为庶人了,豆子没人收土地都荒芜了。
汉宣帝正被杨恽这封信膈应了,这时候出现了日食,在古代这个是灾异,就有人上书这个灾异肯定是因杨恽而起,因为他“骄奢不悔过”。还有人上报杨恽为盖宽饶,韩延寿之死鸣不平,骂汉宣帝“县官不足为尽力”,当时“县官”即为皇帝的称谓,最终杨恽被腰斩于市,老婆孩子发配充军。
班固在《汉书•杨恽传》最后没有一句评价,在传纪中有几句包含贬义的语句“性刻害   好发人阴伏”“有忤己者    必欲害之”之类的。在盖宽饶的传纪里面也有几句类似的这样的贬义的语句。多少有点突兀,或许是班固在刻意地“为尊者讳”。班固还是刘氏的大臣,可能要故意维护下刘氏皇帝的形象吧。司马光不是汉朝的大臣,他的“臣光曰”就比较客观了:

赵   盖    韩   杨之死    皆不厌众心
其为善政之累大矣
                  ——《资治通鉴•汉纪十九》


总之,在因言获罪为常态的古代皇权政治下,古人著史论史多少都有一点班固“讨好当权皇帝”“为尊者讳”的感觉。认识到这点读史就要有自己的一些筛选和判断,就要抱着不能全信的态度。正如孟子的那句话: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第一百零九回    海昏侯的前世今生


前面说过话一个帝国国家主要就是内忧和外患,前面讲过霍光,张安世,盖宽饶,赵广汉,杨恽等等各名臣权臣名士,最后再说说内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诸侯王方面,前面说过汉文帝汉景帝也都害怕诸侯王强大威胁到中央朝廷,一再想办法去强干弱枝加强中央朝廷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直到主父偃给汉武帝献上“推恩令”才彻底解决诸侯王威胁中央朝廷的问题。可对于意外得到皇位的小汉宣帝,有两个诸侯王他还是心存忌惮的,一个是当了27天皇帝的原昌邑王刘贺,另一个即是汉武帝第五子广陵王刘胥。按照和汉武帝的亲近关系,这两人应该是比汉宣帝更适合继承皇位,只是因为他俩不入权臣霍光的眼,小刘病已才意外得到皇位。一开始汉宣帝更忌惮霍光的威胁,等公元前66年汉宣帝灭了霍家就惦记上这两人了。这时候刘贺在他原来的昌邑王宫,大概是今山东菏泽,刘贺被废后,昌邑国被朝廷收回改为山阳郡。基本上就是刘贺带着老婆孩子和奴婢被软禁于原昌邑王宫中,可汉宣帝还是不放心,下赐诏书给当时的山阳太守张敞:

制诏山阳太守   其谨备盗贼
察往来过客      毋下所赐书
                               ——《汉书•武五子传》

汉宣帝大意是:监察好刘贺往来交往的人,以防串联起事,另外也要保障好刘贺的安全,此密诏不要让别人看见知道,简单的再说说张敞,张敞乃官三代,在任期间大胆上书刚即位几天的刘贺,直接批评刘贺不重用朝廷大臣而是提拔他带过来的昌邑的地方官吏,大得霍光赏识

国辅大臣未褒    而昌邑小辇(nian)先迁
此过之大者也      ——《汉书•张敞传》

张敞被霍光赏识提拔,汉宣帝即位也对张敞印象不错,提拔张敞平尚书士,霍光为领尚书士,基本上张敞已进入权力核心了。后张敞不知哪点不入霍光的眼,又被调出去地方直到做山阳太守,这时候张敞得知霍光死了,汉宣帝又频繁调动霍家的兵权,张敞很聪明立马明白汉宣帝的意图,于是上书提出一系列收回霍家兵权的建议,并欲让汉宣帝将自己调回朝廷身边方便辅助:

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
                        ——《汉书•张敞传》

只是当时灭霍家有魏相辅助,汉宣帝胸有成竹就没有理会没把张敞调回。
再后面就接上上面汉宣帝不踏实给时山阳太守的张敞的密诏,张敞多聪明明白汉宣帝的顾虑,立马上书汉宣帝奏明几年严密监察刘贺的情况且安排好监察保卫工作,并详细说明这几年接触的刘贺的情况,完全是身体脑子仁义各方面都不行,不足为虑,汉宣帝看完踏实放心了,就又大秀一通皇恩浩荡:

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         ——《汉书•武五子传》

说到“海昏侯”应该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个海昏侯的墓地发掘出土多得让人惊叹的物品钱财,这个墓地正是刘贺的墓地。这个著名的海昏侯墓地是在南昌,正是被汉宣帝又封侯刘贺南移去封地大致南昌这里,据分析南昌得名或是刘贺的南移的南昌邑的简称所得,另外海昏侯陪葬品如此之多,有分析是刘贺欲死后爵位财产一个个按照长幼传给儿子,可他的儿子一个个死得比他早,几次后朝廷就听从建议“宜以礼绝贺   以奉天意”收回海昏侯国封地不再往下传了,对于刘贺死后安葬,当地太守干脆来个干脆,爵位财产都不传下去,就直接把刘贺所有的用过的以及财产全部陪葬解决,就有了如今海昏侯墓地里面海量让人惊叹的陪葬品和钱财。
再有海昏侯墓葬还有五千多竹简,疑似还有《齐论语》和可能更原版的《史记》,《论语》分为《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据说《古论语》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宇被封为鲁王,他欲兴建宫殿拆卸孔子故居取各种建筑材料意外得于孔子故居墙壁内:

好治宫室   坏孔子旧居   以广其宫

闻钟磬(qing)琴瑟之声    遂不敢复坏
于其壁中得古人经传
                     
                         ——《汉书•景十三王传》
刘贺墓地里面那么多竹简和陪葬品看刘贺不应该是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应该是还是孟子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史书都要抱有选择筛选参考去读,很可能很多不可思议的荒诞言行记载仅仅是当权者给抹黑的而已。

再说汉宣帝心存忌惮的汉武帝五子广陵王刘胥。前面说过汉武帝不待见三子刘旦和五子刘胥他俩的妈。所以这两个儿子就也不被汉武帝待见,而是传位于老末刘弗陵即汉昭帝。后汉昭帝早死,按理说唯一在世的汉武帝儿子刘胥应该是很有机会。只是权臣霍光担心让刘胥即位他的外孙女当不了皇后他也不好控制,于是废长立少拥立刘贺为帝,后废了刘贺还是没刘胥的事,又改立汉武帝民间的曾孙子刘病已为汉宣帝,刘胥郁闷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刘胥只能诅咒这些皇帝大臣早点死泄愤,于是公元前54年,汉宣帝就以“诅咒天子罪”对刘胥调查,刘胥自杀,大致活了六十多岁。
史书记载刘胥临死前也有一段类似于“霸王别姬”的慷慨激昂:

欲久生兮无终      长不乐兮安穷
奉天期兮不得须臾    千里马兮驻待路
黄泉下兮幽深    人生要死    何为苦心
                               ——《汉书•武五子传》

刘胥临死前将妻儿召集跟前一番慷慨激昂:人都期待活得久远,可是要是活得不快乐活久远又有什么用?生死有命,想多活也是妄想,只可惜我这匹千里马
一辈子都被栓在路边,一辈子都没有撒开腿跑过呀,黄泉路上无老少,这也没有什么好伤心的,孩子们我走了。
刘胥最后临别的一番感慨非常认同,颇有一番看开的洒脱于其中,还有一点悲凉和不甘,足现其才华。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5 18:23

第一一零十回    酷吏屠伯和国民老公


前面讲过刘贺有一个女儿的姥爷是执金吾严延年,执金吾已经是中尉,乃位列九卿的大官,是个汉宣帝时期的酷吏。前面提及酷吏一般是汉武帝时期,循吏一般是汉宣帝时期的。汉宣帝时期的是酷吏比较少,其中最著名的酷吏就是严延年。
严延年开始为御史下面一个小官就敢上书弹劾权臣霍光:

擅废立    亡人臣礼    不道
                     ——《汉书•酷吏传》

霍光乃至汉宣帝都挺恼火,就趁严延年弹劾另一人,以诽谤诬陷之罪加上别的给严延年套上一个死罪,好在严延年提前得知消息逃脱藏匿起来,加上不久一次天下大赦严延年得以逃脱还被重新启用。后面严延年仕途一点点做到涿郡太守,涿郡盗匪横行特别乱,没人敢管。这些盗匪都和当地两大豪族西高氏,东高氏有关,当地流行一句话:

宁负两千石      无负豪大家
                                 ——《汉书•酷吏传》

严延年一上任涿郡太守就把两大豪族给办了:

诛杀数十人
郡中震恐   道不拾遗
                            ——《汉书•酷吏传》

很多人都会认为出现“路不拾遗”情况都是政治清明百姓幸福类似于盛世情况,可实际上史书出现“道不拾遗”类似的情况基本都是百姓被酷吏的严刑峻法威慑吓出来的“道不拾遗”的情形。
严延年在涿郡干了三年被调任河南郡太守,河南人民就送他一个外号“屠伯”因严延年“疾恶泰甚”,而且他精通律历,这样他要查办一个人的案件都能揪出严重罪行,每次上报朝廷的死罪都能获批,这样每当冬天行刑时死罪砍头的人都是一大排行刑“流血数里”,故严延年得“屠伯”之称。
当时张敞在做京兆尹,是严延年的好朋友,就写信提醒严延年:

昔韩卢之取菟也
上观下获      不甚多杀

                               ——《汉书•酷吏传》

韩卢乃著名的逮兔猎犬,它发现兔子是先看看主人的意思,得到允许再出手,不是捕杀很多,意规劝严延年判杀悠着点,严延年回信不认同张敞的观点,还是一贯酷吏作派,最终不得善终:

莠盛苗秽   何可不鉏(chu )也
                              ——《汉书•酷吏传》

严延年一贯酷吏作派把河南郡治理得很好在各地方治理政绩上突出,本来汉宣帝欲提拔严延年回长安,有人上报汉宣帝严延年乃酷吏外号“屠伯”,汉宣帝还是喜欢黄霸那样的循吏,这样一下子升迁严延年一事就是搁浅了。严延年就很恼火,一次他的手下一个老义去治理蝗灾不力,回来被正气头上的严延年一通狂骂,这个老义有点老糊涂了以为屠伯这么狂骂肯定是要治他死罪,惶恐又占了一个死卦。就肯定严延年发怒是要杀他,实际上严延年虽对案件酷吏作派,对手下还是非常不错,是个好官:

吏忠尽节者   厚遇之如骨肉
                                    ——《汉书•酷吏传》

这个有点糊涂的老义认定和他大发脾气的严延年要杀他,居然是先下手举报朝廷列举十条可有可无的罪行,然后:

饮药自杀      以明不欺

这样以死举报一下子就把严延年置于死地,具体老义举报严延年的罪行很多可以说也是一点点唠叨抱怨的文字狱:

坐怨望非谤政治    不道   弃市
                     ——《汉书•酷吏传》

《汉书》列举过老义举报严延年的罪行,有一个大致是严延年举荐的一个官吏犯事被查办牵连到举荐人严延年被惩罚,严延年就抱怨句类似于“就这样以后谁还敢举荐人才呀”,这就当成一条罪行,严延年这样类似于文字狱被杀多少有点冤屈,可能在另一方面看或许也是必然,《汉书》记载严延年被杀一年之前的冬天,严延年的老母亲从东海郡老家来严延年的河南太守府过冬,正赶上冬刑统一大批处决犯人,河南老百姓又纷纷议论“屠伯”严延年,老母亲得知愤怒住客栈不进太守府,严延年一通磕头请罪老母亲才进太守府,可没住几天就执意回了老家,留下几句感慨的话

天道神明         人不可独杀

行矣    去女(ru )东归    埽(sao )除墓地耳
                            ——《汉书•酷吏传》

结果一年后严延年被处决遗体就被运回老家墓地安葬,这个老太太还有另外四个儿子,也都官至两千石,前面提过一个“万石君”石奋,这个老太太被尊称为“万石严妪”。
再说张敞,张敞任山阳郡太守总觉得屈才,一个劲给汉宣帝上书秀才艺表忠心,汉宣帝就是不感冒没有给张敞调动。后面有一年胶东国这边闹土匪异常猖獗,很多任太守都搞不定,于是张敞又上书主动请缨,张敞到任胶东国很快平息土匪,《汉书》大概记录其治理方法大概一是分化瓦解土匪,悬赏土匪互相捕杀,有立功的可以招安不再追究,二是对抓捕土匪有功的官吏大力褒举,升县令的有好几十个,这个提前是张敞和汉宣帝打招呼给他举荐的人开绿灯不要用程序限制得以顺畅实行的。张敞治理胶东国成绩斐然,被汉宣帝提拔调回长安做首都市长京兆尹,这一职位不好干,辖区内皆是皇亲国戚,名门望族的人精。前面也就赵广汉干了五六年比较长,其他人基本都是两三年不错啦,很多都是几个月而已。张敞这个京兆尹干得也是非常好,张敞也是一副天生做官的料:

为人敏疾   赏罚分明    见恶辄取
                           ——《汉书•张敞传》

至于张敞如何治理首都长安的,《汉书》举了一个挺奇葩的例子,当时长安的小偷成灾,各官吏束手无策,闹到汉宣帝都有所耳闻,令张敞先治理小偷问题。张敞深入底层详细调研得知这些小偷都是有组织的类似于小偷公司,这里面有几个头目叫偷长,张敞也都摸清其底细,据说这几个偷长都貌似有德长者

居皆温厚   出从童骑   闾里以为长者
                           ——《汉书•张敞传》

张敞让人秘密请来这几个偷长,秘密招安了,后面这几个偷长就回去组织所有长安的小偷开年会,一个被招安的偷长就秘密把每一个小偷身上做好标记,长安的捕快就按照标记抓小偷,一天就抓捕几百人,一下子小偷基本上被一锅端

由是袍鼓稀鸣       市无偷盗
                  ——《汉书•张敞传》

张敞也是很有学问的,熟读于《春秋》,能够把学问用于平常为政之中,差不多是兼于循吏和酷吏之间的:

以经术自辅   其政颇杂儒雅
往往表贤显善      不醇用诛罚
                  ——《汉书•张敞传》

张敞的京兆尹一干就是九年,可惜再没有被提拔一步进入三公九卿的权贵之列,还因为好友杨恽牵连也被免为庶人,在贬书还没有正式下发之时,张敞还想站好最后一班岗。当时有一件事张敞就派手下一个叫絮舜的人去办,絮舜很不地道,领命居然就回家歇着不理会了,还扬言张敞马上就要被贬曰:

今五日京兆耳   安能复案事
                                 ——《汉书•张敞传》

张敞被贬正窝着火,大怒,立马把絮舜抓回来严查各种给他定一死罪,当时过几天就是立春,按照古代制度过冬立春就不能行刑了,张敞下令立即执行,执行死刑前张敞还给絮舜送去两个便条:

五日京兆竟何如

冬月已尽      延命乎

                           ——《汉书•张敞传》

后面张敞就被免为庶人,后因冀州盗贼四起别人束手无策,张敞再被启用冀州刺史治理成绩不错也被提拔为太原太守等等。后再未被提拔,后汉宣帝**汉元帝即位欲提拔张敞做太子太傅,被当时重臣萧望之给阻断:


望之以为敞能吏    任治烦乱
材轻非师傅之器
                        ——《汉书•张敞传》

或许就是因为张敞“材轻”让他止步于两千石的京兆尹而未能位列公卿之列,在张敞做京兆尹时就有人举报张敞“无威仪”。《诗经》有云:

敬慎威仪      维民之则
                           ——《诗•大雅》

张敞被诟病的“材轻”大致就是张敞太性情,不太讲究为官端着点没有威严范无威仪。张敞还有一件至少是当时非常轻浮的举动:

为妇画眉   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
                              ——《汉书•张敞传》

张敞对老婆也体贴入微,其体贴为妇画眉于长安流传,其也算是文武双全,地位也不错,可谓是当时很多女人心目中的“国民老公”吧。

第一百一十一回      楼兰姑娘

前面一直讲大汉内部的情况,都没有提及匈奴和西域有关外患的情况,再从前面补回去,从公元前90年补上,这一年汉武帝66岁,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等大将帅13万大军攻伐匈奴,结果惨败,李广利带精锐七万部队投降匈奴,这是汉匈开战几十年来匈奴最大的胜利,匈奴一下子就骄傲起来,给汉武帝带去一封信,也傲慢没有礼仪等等,开篇就是: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胡者   天之骄子也
不为小礼以自烦
                     ——《汉书•匈奴传》

可见称匈奴为胡人并非是贬称,匈奴自身也以胡人自称。信后面匈奴也很蛮横口气让大汉开放关口,娶大汉公主,每年要给匈奴进贡多少布匹粮食等等,如果满足就和平相处相安无事。至于汉武帝是否答应匈奴的无理蛮横要求,应该是没有答应,史书没有细说,只是记载这一年汉武帝发布罪己诏,反省很多年发动和匈奴的战争拖累老百姓,直到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和匈奴的战争,北部无战事。汉武帝派出使者和匈奴和谈。那个投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后果不太好,开始很受匈奴单于欣赏,娶了单于女儿被封王,被另一个投降的卫律嫉妒,卫律趁单于母亲病重,买通巫婆假借已故老单于鬼魂让匈奴单于杀李广利祭祀,最终李广利被杀祭祀。李广利临死痛骂匈奴:

我死必灭匈奴——《汉书•匈奴传》

可见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多面复杂的,历史只能从侧面一点点记录给我们展现其特别片面的一方面。李广利投降前老婆孩子都被汉武帝抓了还一心和匈奴苦战,最后遇上匈奴主力战败无奈投降。不能说李广利和卫律就是投降的坏人,历史人物复杂的多方面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比如卫律就有一点记录其致力于对大汉和匈奴双赢的和亲:

卫律在时    常言和亲之利
匈奴不信       ——《汉书•匈奴传》

李广利临死前痛骂匈奴给了匈奴很大压力,就在李广利被杀不久,匈奴就遭难了,连续数月的雪灾冻死匈奴很多人和畜产:

单于恐   为贰师立祠室
                           ——《汉书•匈奴传》

就在李广利死后匈奴开始走下坡路了,公元前85年,也就是汉武帝**两年,那个击败李广利的匈奴很厉害的单于死后,匈奴内部各贵族就陷入了权力争夺,匈奴就害怕这时候大汉趁火打劫就有了匈奴示好返还苏武一事。大汉和匈奴就维持了一段和平时期。匈奴为游牧民族不种粮食,遇上天灾还是骚扰大汉边疆抢夺粮食,比较大的是公元前80年也就是霍光灭了上官桀父子那年有一次,后面还有几次也都被大汉打回去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匈奴在大汉这里占不到什么便宜,就打西域小国的主意,公元前71年,也就是汉宣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匈奴举兵攻打西域乌孙,大胜可是回来遭遇暴雪让匈奴损失惨重:

一日深丈馀   人民畜产冻死
还者不能什一         ——《汉书•匈奴传》

这时候被匈奴常欺负的北边的丁令,东边的乌桓,西边的乌孙还有南边的大汉又痛打落水狗,一下子几乎把匈奴毁灭了。而且匈奴内部的分裂还在不断加剧,到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甚至于出现五个单于互相掐。到公元前51年匈奴内部互掐剩下两个单于,那个南匈奴单于来到长安称臣于汉宣帝。剩下的一支北匈奴继续和大汉敌对。
大汉和西域小国还有好故事,西域:

本三十六国      其后稍分至五十馀
                                    ——《汉书•西域传》

其中最有名的是应该是楼兰。得益于楼兰发掘的一具大致3800年前还原漂亮少女新娘干尸和那首《楼兰姑娘》的歌曲。
再说楼兰处于西域各国最靠近大汉之处,乃征服西域首当其冲之处,大汉和匈奴都想征服控制西域各小国,楼兰就成为两面受气的处境。

小国在大国间    不两属无以自安
                               ——《汉书•西域传》

后面一系列故事楼兰王换成一个亲匈奴的王,一个军人出身的使者傅介子回来请命大将军霍光出使西域楼兰等墙头草国,请命去刺杀其国王。得到霍光的允许后,傅介子又带上使团出使西域,运用一系列手段故事就把楼兰王给刺杀了“刃交胸   立死”。随后大汉给楼兰另立新王,并改名为鄯善。这个楼兰鄯善直到东晋还有记载,之后莫名灭亡或迁走就成一谜团。
大汉使者刺杀楼兰王或许有点酷,如同唐代诗人王昌龄那句有点豪迈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再看对一个小国使用这种刺杀的手段,有失大国风范,用司马光的话讲就是:

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
不亦可羞哉 ——《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徐夕 发表于 2020-11-16 18:29

第一百一十二回   西域都护府


第一百一十三回      赵充国平羌(上)



第一百一十四回   赵充国平羌(下)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半残疾离异男寻求善良有缘合适的另一半拉我一把帮我陪伴我走完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