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今夜酒酣,值此日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怅寥廓,更与谁人说?
今天,有同事私下和我说了很多近乎贴己的话。同事的想法如何,我自然是心明眼亮的。
于是,我就在反思自己,人生一世,直面各种角色的同事,我能做到苏东坡的境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能做到,我岂不是成了苏东坡转世?
苏东坡一生,以黄州惠州儋州而傲娇。从文学角度来说,这确实无可厚非。但是,从人生的角度而言,从庙堂之高到匍匐于尘埃,此等境遇,非常人可以坦然以对的。
苏东坡的第一次人生劫难,源于乌台诗案。几乎所有通俗的文史资料都在说,是因为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受到王安石及其党羽的迫害所致。
这个说法的谬误,等同于颠倒黑白。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元丰二年夏天,公元1079年。早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唯一的儿子死了,他就此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南京,潜心修佛。
所以,三年以后发生的乌台诗案,王安石在朝堂上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所谓的王安石为苏东坡求情,“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这句话,根本就不可能是出之王安石之口。那个时候的王安石,明哲保身过犹不及,又怎么会主动参合到朝廷风口浪尖里呢?
这句话,确实又和王安石有关。只不过,向皇帝说这话的人,是王安石的亲弟弟,而不是王安石。
对了,王安石的亲弟弟,是和苏东坡同一个战壕的战友,都是王安石变法坚定的反对者。
乌台诗案,在历史上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首开了中国文人因言获罪的先河。扒开文学创作的每一个字符,从每一个音节开始分析你的创作动机,试问,如此操作的结果就是,鸡蛋里面,怎么可能挑不出骨头呢?
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首推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我个人认为,宋神宗,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可以排名前五位的圣君。
如果说,在苏东坡的时代,宋神宗当仁不让,是他最执迷的粉丝。为了看苏东坡的文章,宋神宗甚至都能忘记了吃饭。但是,做为皇帝,宋神宗也能清醒地看到,苏轼是一匹烈马,不敲打他,则不能为我所用。
当然,这句话的原创者,是王安石。
宋神宗被反对变法的声音折磨得狂躁不堪,刚好此时,苏轼主动跳出来了。
刚好,又有一个叫做李定的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对苏轼恨之入骨。
刚好,又有一个叫做王珪的宰相,是个政治上的墙头草,而且还是个天生嫉贤妒能的小人。
这个李定,本是新法的追随者。曾几何时,他因为家庭孝道方面的不清不楚,而遭受了旧法团队的围攻。苏轼火上浇油,写了一篇关于孝道的文章,直接把李定从名誉上毁得一塌糊涂。
于是,皇帝有意,李定有仇,王珪嫉贤,而苏轼又才高傲世,目标显眼,不弄你,还弄谁?
这就是乌台诗案的起因。和王安石的前团队可能有一点点的关系,但是,和王安石本人,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
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因为苏轼才高,又怎么会遭遇乌台诗案?
再说一遍,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里,王安石,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完人。个人认为,可与王安石相匹比的中国人,至今为止,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