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龙口黄城,村北就是城墙遗址。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国家才七亿人口,不像现在街上这么多的人,更不用说农村了。
尤其是到了中午时分,村子里街上行人寥寥,格外谧静,伴着家家户户的渺渺炊烟,偶尔传来几声不知谁家的母鸡下蛋的打鸣声,忽儿,远远的又传来了″邦、邦邦"的打梆子声,那是串街卖豆腐的到了前街了。
妈妈一听梆子声,说″是城西松岚的王大爷来了!"马上拿出两毛钱,一个大搪瓷碗上街门口等着了。我和弟弟也蜂拥跑了出去,一会卖豆腐的果然来到了门口,妈妈说王大爷您给割两毛钱的豆腐吧!王大爷笑咪咪地说好嘞!拿着豆腐刀一切,一大块方方正正的豆腐放到妈妈的碗里。妈妈说不称称吗?王大爷说放心呢至多不少哇!妈妈闻闻香喷喷的豆腐扯着我俩回家了。我和弟弟伸着脖子闻着滿滿的豆腐香味,馋的直流口水,妈妈一人给挖了一口那真叫一个香啊!
串街卖香油的也是敲着梆子,不过他的梆子是竹筒做的,不用出门一听就能听出来,最难忘的是他那打油的小提子,我们叫油葫芦。
每次买香油妈妈总是吆喝小贩,″里面还有!多控一回!"直到控不出香油来才算完,说实话,这个油提子确实是让人不放心,总觉得里面还有香油。
到了夏天最受我们欢迎的当然是卖冰棍的了,这卖冰棍的就累了,纯是扯着嗓子吆喝,″冰棍!"一一一
听到吆喝,我们就乐了,缠着爷爷要一毛钱买冰棍,爷爷掏了一毛钱给我说一人买一根!
那时的冰棍就是一种,五分钱一根,我们兄弟俩一人一根,逢上姐姐回家了至多就让她咬一口尝尝多了不给。
有时候还有推着车子卖凉粉的,黄县人叫″黑粉",就是烟台做焖子的那个凉粉。妈妈有时买上一大块,加点虾皮、芥末等拌上一大碗酸酸辣辣的非常好吃,至今不忘。
最让人难忘的是推着小车卖″油粉"的,这是老黄县做粉丝的下脚料,一种绿豆汤汁,五分钱一瓢。酸溜溜的,加上豆腐、花生米、肉丁、蔬菜熬出的咸饭格外好喝,每次来了妈妈都要买上几瓢,到了晚上熬上一大锅″油粉",一家人围着饭桌,喝的热火朝天,那味道,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是啥滋味!
当然了,到了冬天,最让我们喜欢的还有卖糖球的。黄县人称″酸梨膏"。
″酸梨膏"!这卖糖球的嗓门最高,他这一吆喝,顿时就围上一大群大人、孩子,爱吃酸的买山楂的,不爱吃酸的买山药豆的,每人都擎着一枝″酸梨膏"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坛友们,你还记得你们小时候买过什么串街的东西呢,不妨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