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老秋翁 发表于 2023-12-31 14:17

特护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app.ytbbs.com/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 class="">《特护》一九七二年秋末冬初,在有着森林公园之称的昆嵛山脚下,一个不足40人的一所公社卫生院&mdash;&mdash;牟平龙泉卫生院里,军民携手谱写了一曲救死扶伤的生命凯歌。今天,五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常想把它展现给人们,尤其在每年&ldquo;八一&rdquo;节前,用以献给这首歌的谱写者,然而,心笨笔拙的我,始终未能如愿。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大部分医护人员都下班回家了,住院的病人也都开过晚饭,在安静的休息。我在门诊值班室里趁值班工夫赶写赤脚医生培训教材,值班护士在做棉签。院里一片静悄悄。只有集体宿舍里,不时传出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上海第七军医大学在这里实习的学员在和他们的带队老师&mdash;&mdash;参加过&ldquo;抗美援朝&rdquo;的老外科医生、海军四零七医院于副院长,李副院长,医务处董主任及四零四医院的韩军医在终结一个星期的收获&hellip;&hellip;夜幕悄悄地降临了。&ldquo;嘟&hellip;&hellip;,嘟&hellip;&hellip;&rdquo;诊室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我刚摘下话机,听筒里立即转来北蚬村&ldquo;赤脚医生&rdquo;急促的声音:&ldquo;S医生,俺村周队长的老婆生孩子大出血,正在送医院的路上,很急,请你们准备一下。&rdquo;我简单的询问了病情,得知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分娩太慢而打了一针&ldquo;催生针&rdquo;后,突然剧烈腹痛,下面大量出血。我问什么针。告知是&ldquo;麦角&rdquo;。我不禁大吃一惊,断定是子宫破裂。我放下电话,立即向院长做了汇报。院长是一位三等残废军人,1945年参军,在部队做医务工作。他当机立断和党支部书记一起,招集外科主任,妇产科医生,邀请于副院长、李院长、董主任,研究抢救方案,我也加入了研究。虽然书记不懂医学,但还是担任了&ldquo;总指挥&rdquo;,因为党是领导一切的嘛。决定由支部委员、外科医生张建仁牵头,与外科医生于新芳、妇产科医生宋锡玉组成手术班子,并请于副院长主刀,准备手术,;由李护士长负责麻醉并做好手术室的准备工作;顺理成章的由我负责,邀请李院长、韩军医指导,与贺医生及刚从143医院转业的林医生及于护士长组成内科协作班子,制定术中的内科支持、术后治疗和特别护理方案;由南京药学院毕业的于异凡药师负责药品供应;派人把下班回家了的吕化验员召回医院,作必要的检验和输血准备;炊事员准备夜班饭;其余的人,全部动员起来,身体条件许可的人,准备检验血型和做好输血准备。因为那时电力紧张,还和县变电站取得联系,保证龙泉线路不停电&hellip;&hellip;一切做的有条不紊。北岘村离卫生院十多里路,用担架抬着去最快也得半个多小时。当病人送到医院时,我们的准备工作已做的差不多了。大约六点多钟,病人送到了医院。我负责接诊了这个病人。赤脚医生代述了病史:产妇周淑芬是北岘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老婆,时年四十八岁,生了六个闺女,这会又怀孕了。因为周队长是一个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社员的好队长,深受社员的拥戴。虽然大大超过了计划生育指标,但社员还是同意他再生一个儿子。这不,又临产了。由于分娩多,生活差,营养不良,体质弱,宫缩无力。虽从上午就见红了,到了下午5点,胎儿仍未娩出。产妇着急,老队长着急,街坊邻居也着急,赤脚医生更着急。经验不足的赤脚医生,以为&lsquo;麦角&rsquo;能收缩子宫,便给产妇打了一针麦角,很快产妇出现持续的腹痛。突然一阵剧痛,产妇面色苍白,晕了过去。血压也降到80/50以下。&ldquo;赶快送龙泉医院&rdquo;! 不知谁在旁说了这么一句。那个年代交通工具落后,怕病人受不了拖拉机的颠簸,于是就用担架抬着病人往卫生院送。龙泉医院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ldquo;烟台地区卫生局&rdquo;贯彻毛主席&ldquo;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rdquo;的方针,对地处山区的龙泉卫生院配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一台50MA的X光机、一架 1600倍的显微镜、一张万能手术床、麻醉机、七孔无影灯、氧气筒等医疗设备。同时也加强技术力量配备,从县医院和其他地方调集了部分技术骨干充实龙泉卫生院。我,也是那时侯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龙泉工作的。龙泉卫生院的职工没有辜负上级的栽培和人民的期望。从领导到职工,齐心协力,使卫生院基础建设和业务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为当地和周围公社(即现在的乡镇)农民解决了不少的疾苦,为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海军,在上海)选择了龙泉和水道做基层实习的医院,其中有八个学员就安排在牟平的龙泉卫生院。另外有海军烟台基地医训队四名队员也在这里实习。他们虽然实践经验不足,但理论学的都比较塌实,更不乏高尚的医疗道德和工作热情。得知来了危重病人,都不约而同加入到抢救行列我迅速检查了病人,只见产妇面色苍白,神志模糊,呼吸和脉搏都很弱,血压几乎侧不到。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产妇子宫破裂,胎儿已死在腹中,病人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我边吩咐给病人快速输液,边通知手术室接病人紧急手术。在那个年代里,还没有&ldquo;绿色通道&rdquo;这个名词。但&ldquo;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rdquo;乃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卫生院从领导到职工,只有一个宗旨:一切为了抢救病人。全院每一条神经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会计亲自为病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南京药学院毕业的于异凡药师主动参与抢救,参考用药;病房医生护士在靠近医护办公室的房间安排了床位;检验师给病人鉴定血型,为&ldquo;B&rdquo;型。为准备献血的员工分别鉴定了血型。&ldquo;党支部&rdquo;从符合献血的人中选出了两人:从牟平县医院下放的眼科医生邹积堂和防疫医生张天云。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在紧张地进行,护士铺好手术床单,器械包摆在方盘上等待打开,麻醉师准备好麻醉机和麻醉药品。手术人员更衣完毕,刷手。当巡回护士用担架车把病人直接接到手术室后,手术便立即进行。如果说抢救生命是一场与生死搏斗的战争,那么此刻便是一场立体战争,说是一曲军民齐心协力救死扶伤的交响曲,至此,交响曲的序曲已经演奏完毕,主旋律也随之展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麻醉师给病人纠正了血压,实施了全麻。手术开始:铺巾,消毒,切开皮肤,打开腹腔,取出胎儿&mdash;&mdash;又是一个女婴,已经死亡了。剥离胎盘,清除了腹腔积血,缝合子宫,在子宫上注射了一支麦角,促进子宫收缩。顺便还做了输卵管结扎,以免再次怀孕;然后,清理腹腔,关闭腹膜,缝合皮肤&hellip;&hellip;与手术紧张进行的同时,医护办公室的医生、护士及军医大的学员们,热烈地讨论着术后的治疗方案:选用什么抗生素控制感染、病人苏醒后如何护理、病人的饮食问题怎么解决等等。在那个年代,奶粉都不容易买到,肉蛋计划供应,这些都需要各方协调好。好通知伙房准备。另外由四个女学员组成特别护理小组,两人一帮,分上下半夜,交替观察护理这个产妇。很快手术完毕。由于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技术娴熟,配合默契,手术异常顺利,时间短,效果佳。术中两个医生给病人输了血。邹医生和张医生的鲜血一滴一滴进入了病人的血管,流遍了全身。病人顺利度过了血压关,麻醉关,手术关。当病人送回病房时,病房护士早已铺好了洁白的床单,松软的被子 ,医护人员和家属都等在病房里。如果说手术是这首生命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术后的护理便是这首曲子的高潮。为确保抢救成功,还成立了&lsquo;特护&rsquo;小组,由县医院下放来的张护士长负责,有军医大学实习学员六人参加,分成两组,昼夜专护。每半小时测一次血压、脉搏;每30分钟翻身擦洗臀部;清洗口腔;输液在继续。。。。。凌晨两点病人醒了。病房里立即欢乐起来了;病人家属露出了笑脸,医护人员放下了悬着的心。炊事员送来了夜餐,院领导也来看望病人和医护人员。病房里充满了喜悦,交响曲也进入了尾声:供销社特供了奶粉,食品站给病人特批了肉、蛋,为病人恢复提供了保障。一周后病人出院,医护员工、军医大学学员及部分群众也参与送行。&nbsp; &nbsp; &nbsp; 大家给乐章打上了完美的休止符!</p><p class="">&nbsp;</p>    <!----></div>            

鲁网一丈青 发表于 2024-3-6 23: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