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光 寒暑九载,践行一言: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别人主动找上我的时候,我就知道,咱弄对了!”王建光双手比划着,眼中闪烁着湿润的亮光,难掩内心的自豪与兴奋,这个心思简单、拙于言辞的汉子在讲述志愿服务的经历时却兴奋异常、滔滔不绝,他直率又温厚、豪爽又亲切的性格感染着每一个人。九年来,王建光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现如今,当初的单纯愿想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个结构完整、服务多样、组织有序、各司其职,规范化、体制化的几千人志愿者队伍已成为港城烟台文明的一张名片。9年的磨砺,他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已经成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http://www.ytxlf.com/d/file/huigu/2018-04-24/b50d89767f461e80f1c9082638443eae.jpg
汶川一行,他立志做“真的”志愿者 王建光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志愿者形象不太一样:他思维敏捷,有实干家的果决气魄却不鲁莽;兼具运筹者的深谋远虑,作风又十分接地气,有话直说的性格办起事来毫不含糊。提到王建光今天的突出事迹,不能不说他心目中的“志愿者”理想。 对于“志愿者”的含义,王建光前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作为烟建集团的一名员工,王建光在05年就注册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对那时的王建光来说,志愿服务就是一项集体活动,去了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别的意义。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跟随公司的援建队伍进入灾区。汶川之行,是后来一切故事的起点,那里的一切彻底改变了王建光对志愿者的认识。 汶川地震时值夏季,余震不断、天气湿热加上救灾任务繁重,当地的电视新闻及报纸的大量宣传,他了解到无论是部队还是志愿者,都面临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然而,救灾队伍放弃休息、连夜作战,困得不行了就盘在纸板上眯一会儿;部队的战士们累得虚脱,也没空喝口水,许多人嘴唇干裂……王建光感叹:“他们是真干!” 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看到军人和志愿者们奋不顾身的付出,王建光受到了极大触动,内心最原初、最朴实的善良被激发出来,在那一个无法忘记的瞬间,他深刻体悟到:对志愿者来说微不足道的付出,却能让受助者重新唤起生活的希望。从灾区回来后,他开始重新计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咱也得做点事情”。他不想再过以往那种平平淡淡的小日子,让自己的生命光芒掩埋在琐碎里。他渴望像雷锋那样,用自己不管多微弱的能量,去发光发热、帮助他人、反哺社会,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他立志做“真的”志愿者,纯粹为了自己的内心需求,而非应付了事;再建立一支“真的”志愿者队伍,没有任何复杂的动机和缘由,只因共同的爱心走到一起。王建光的想法就像一块磁铁,渐渐吸引来了志同道合、同样想做纯粹志愿服务的人,他们常常一拍即合,在齐心协力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和分享快乐。并且,王建光的家人也积极响应,身为社区志愿者的父母对此全力支持,王建光想出租自家另一套房子,用租金来供养志愿活动,妻子也大方同意。王建光还把学弹古筝的女儿王梓溢也带入队伍,鼓励她上台演出,在做志愿的同时锻炼自己。当再被问起做志愿服务的感受,王建光带着满足的笑容,朗声说道:“愉悦!” 只做“纯的”志愿服务 从汶川回来后,王建光不仅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在摸清大致流程和主要事项后,他注册成立了“学雷锋烟台市爱心使者志愿服务队”。然而,随着不同行业、年龄、背景的人员不断加入进来,团队构成开始变得复杂,存在着诸多负面隐患。如何将这些负面因素转化为正面因素,则需要一个有序、规范、成熟的体制来支撑。王建光想法简单,但不蛮干,丰富的经验使他对容易产生的弊端心里有数,并将自己的独到理念付诸实践。他从不过高估计志愿服务的作用,“政府做的是大面,咱们志愿者做的是边边角角”;但也不妄自菲薄,他从不小看一次小善行蕴含的力量,他信奉习**说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并以实际付出践行着这句话。他常说志愿服务就是“各尽所能,帮助别人,自愿自觉,不计报酬”,他的理想是做“纯的”志愿服务。 “我们从不缺少经费”。说起有些志愿团队缺少经费,王建光如是说。由于队伍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在内部形成了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往往将所需项目在群里一公布,就有人来主动“认领”,企业老板出钱,交通公司出车,艺术团的出节目,医疗机构的出服务……这给王建光组织志愿服务减少了诸多阻碍。涉及到财物捐助时,王建光从不经手,让捐助单位直接与受捐助对象接洽。他深知,如果运作过程不再简单、透明,队伍会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志愿服务也会搞不下去。 “志愿服务不分大小”。在王建光眼中,志愿服务就是小事的组合,为他人送去关怀是做志愿,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做志愿;跟孤寡老人聊天是做志愿,给自己父母洗脚也是做志愿……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行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是志愿服务。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爱心的提供服务,有知识的贡献智慧,有才艺的上台表演……不论来自哪个领域,王建光都能让他们在一个纯净的氛围下发光发热、各尽所能。 “咱没那么高尚”。当别人用“高尚”来评价王建光时,他赶忙摆手。对他来说,做志愿是简单发自内心的自然需求,人人可学,处处可为,不是被什么高尚、伟大的理想驱使的。他也不想让别人以为志愿者是高尚的人才能做,那会把人吓跑。王建光的建队理念和他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不提倡抛家舍业来做志愿的行为,“做志愿服务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自己家庭先搞得不和谐了,还怎么做志愿?”对于志愿者的吸收,王建光并非来者不拒。首先要有经济条件,他深信能保证自己生活的人才可能去帮助他人;其次要孝顺父母,家庭和睦,“一个不孝顺自己爹娘的人对别人好,这不假的嘛!” “志愿服务就该这么弄!”对于志愿服务,王建光不做一厢情愿的付出,他坚决把志愿服务做到实处,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说起敬老院,他说农村的敬老院条件差、孤寡老人多,那儿才是咱们应该去的地方。他总能设身处地了解受助者的需求,“老百姓需要啥,咱去服务啥”。敬老院里许多老人患有甲沟炎,他就带几个修脚师去;理发的人太多,怕老人排不上心里不舒坦,理发师能多派则不少派……久而久之,许多服务对象主动找到王建光预订服务,邀请王队长多到自己那里去。谈起自己做的“定制服务”,王建光自豪地说:“老百姓需求咱,咱弄对了!” 学雷锋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 王建光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当初自己一个简单的心愿竟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随着新鲜血液不断涌入,至今已形成上至74岁下至6岁,一千多人的庞大团队,并且九年来志愿服务从未间断。王建光常说:“志愿服务并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点”“志愿服务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或许这就是王建光的队伍能够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鼓励志愿者付出所有并不现实,每次付出一点点却不难实现。他经常提醒志愿者不要太过偏执、太过投入,这样反而偏离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要养成理性、正确的志愿素养。这份认识在当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并且,团队能愈发壮大,与王建光的人格魅力,及其具有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因为心无杂念,故能团结人心,志愿者们总是对王队长的无私品格不吝赞美,74岁仍活跃在志愿一线的刘师傅说:“王队长一门心思地服务别人,我是他的粉丝”。在王建光的榜样作用下,团队氛围纯净而活跃,志愿者们相处和谐,互相帮扶,职业、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丝毫没有阻碍这个队伍把心拧成一股绳地服务他人。此外,王建光认为,做志愿不仅满足别人,也是满足自己。不论什么样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就一定有某种需求,年轻人有交往需求,大学生有锻炼需求,文艺爱好者有表演需求,宗教信徒有信仰需求……不管什么需求,都能在服务别人的同时满足自己,实现双赢。在这支队伍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需求和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快乐。 九年光景,王建光组织的志愿服务多达800余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3万小时,募捐的善款和物品难以计数,获得了“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第六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好人”“第四届烟台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王建光也曾吐露过:自己走到现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还要带着这群有爱心的人继续帮助他人,快乐自己。http://www.ytxlf.com/d/jzg1.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