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htht 发表于 2015-11-24 08:35

mikewolf13 发表于 2015-11-19 11:23
学历和能力不是对等的学历高只能证明会学习   能力高说明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好

好学校教给学生的 ...

开始认识比较到位,但最后又在强调外因。

“学区”,我觉得十年或者五年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话题。

mikewolf13 发表于 2015-11-24 15:57

yththt 发表于 2015-11-24 08:35
开始认识比较到位,但最后又在强调外因。

“学区”,我觉得十年或者五年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话题。

各国都有学区房,模块大相径庭
美国的学区房都是有学区划分的,学龄儿童一般按照所住地区,到相应的学区上学,以就近为主。居民只要在相关的学区网站上,输入自家的地址,学区网站就会显示对应的中小学校名和地址。
由于美国“就近入学”政策十分宽松,所以在家长有特别要求的时候,也可以在两个学区之间跨校报名,前提是该校还有空余名额。转学手续也较为简单,居民们只要得到两个学区的准许,一般就可以实现跨学区就读。

每年,各学区都要对所属学校的情况,向居民公布一份报告,包括学校环境、学生出勤率、学生的州际会考成绩排名等。也就是这样一份报告,通常被家长用做评价学校好坏以及是否送孩子上学的标准。这样一来,好的“学区房”自然水涨船高。

例如,西海岸洛杉矶排名第一的圣马力诺学区,没有公寓,只有独立房。该地区一栋独立房最低价已经炒到200万美元一套。而同样一栋三居室带车库游泳池的独立房在相隔5英里以外的天普市只需50万美元。周边相邻学区环境更逊色的城市,一栋同样面积的房子价格更加低廉。离圣马力诺不远的华裔居民集中的亚凯迪亚市,也是排在前五的优质学区。该市一栋两室一厅两卫的公寓售价至少要40万美元。

美国学区的最大特点是,地方学区的经费,主要来自这一地区的居民所缴纳的地产税和部分商业税。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当地拥有房地产,无论一个家庭有没有学龄孩子,这笔税都必须缴,终生不能免除。美国地产税各州各城市不尽相同,全国平均为房价的1.4%左右。这部分税收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用在学校教育和公共设施方面。

据了解,大多数的美国的民众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认为,本地能拥有一所好学校是一种骄傲,也是他们房屋保值的重要保障。房价高,征收的地产税相对高,学校就有能力招聘好的老师和增加设施,提高质量,又会促进本区的房屋保值程度,形成良性循环。总的来说,热衷于教育事业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没有学区房的外学区家长也不用担心有好学校不能上。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都可以申请入当地学校:

一、在该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拥有房产的所有权者。家长前往学区办公室帮助小孩入学登记时,除了需要提供水、电、煤气证明之外,还需向工作人员保证在一星期五天的上学时间内,小孩都住在该学区范围内。

二、如果没有在学区内置业,也可以通过租房的办法来实现“就近入学”,只要注册时携带租房合约及证明在该处居住的各种账单即可。

三、如果安排小孩在该学区内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请该房屋拥有者作为小孩监护人,经过一定申请程序后办理入学手续。

英国:学校高10分,房价贵5860英镑

英国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实行的是居民区分片招收学生的政策,方便学生们就近入学。但是,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或者是一些历史原因,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很大,相应地也就出现了“跨区报考”的问题。在英国公立学校中的一些好学校,一个位置会有11个学生报考。

英国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度,丝毫不亚于中国的家长,学区房则成为了重中之重。因为某些地区,“供远远小于求”,就造成了房价暴涨。这种现象也直接造成了富人家的孩子才能在好学校上学,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只能去偏远、相对较差的学校就读。

英国大型房屋按揭贷款机构Nationwide的一项调查系统比较了英国各地公立小学的平均考分和周边房价。该调查发现,学校的标准成绩考试(sats)分数每提高10分,周围住房的售价就会增高3.3%,也就是5860英镑。

为了抑制这种现象,英国教育部也相应做出了政策上的调整。

2010年,英国政府提出名为“公平能力分组”的招生政策,即11岁的小学毕业生申请初中时,通过智商测试被分成7个或9个能力组。在初中进行招生时,学校会给每个能力组分配相同的名额,不问居住地。

2011年5月,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英国教育部又规定:学校将按照家庭收入来挑选学生,优先照顾年收入为1.6万英镑以下贫困家庭的子女。并且,凡是接受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校,将得到每个学生430英镑的额外补贴。

德国:好学校,家长“造”

在德国,学校只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就近和先登记者先入学,并无重点非重点之别,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差不大,也没有可供学生和家长参考的任何排名。不过,要是认为德国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即使在这样公平的体制中,家长们还是要“挑三拣四”一番。

原来,虽然说德国学校里的资源差别并不明显,但是家长们还是对社区环境有所挑剔。他们认为,好的社区环境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那些属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居住的居民区,自然是房价最高的地方。家长们看重的显然是小孩子能与同样出身在相对素质较高家庭的孩子共同成长的环境,所以到了孩子上学的年纪,宁愿搬家,也要找到最好的环境给孩子居住。

当然,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别人的。“口碑效应”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所以,德国的家长更愿意花时间,观察一下心仪的学校。

有些家长甚至在调查学校的时候,总结了一套经验:德国各个学校每年都至少会提供一次开放日,供人们去参观甚至听课,亲身感受学校的综合质量。如果不能进学校亲自考察,可以退而求其次守在学校旁边,等学生放学后观察学生们的行为举止,这样大概就能间接判断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

不过,各个学校却并没有为入学设置明确的量化标准和硬性指标,在接受申请的时候会看看学生以前的成绩单,过去几年在学校的表现,然后还会进行面试,之后就可以入学了,入学并不涉及任何赞助费之类的费用。

加拿大:就近入学,只有公立有

加拿大和德国一样,也是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就近入学”政策只对公立学校有效。

在加拿大,所有的居住区都是有相应的学区划分的,在大学前的阶段都实施严格的学区制。即使碰到一个学区里不止一所学校的情况,孩子也只能选择距离自己住处最近的一所,学校方面也会严格审查,决定录取次序。

然而,这一平衡到高中阶段就会被打破。因为加拿大的高考制度不同,学生在高中三年内的考试成绩都会被纳入评估范畴,稍有松懈便可能与名牌大学无缘。因此,在好的公立高中所在的学区内,房价会高出周边同类住宅一倍甚至几倍,尤其是在多伦多、温哥华等这些大城市,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因此,即使是两所一模一样的房子,就因为所在学区的好坏差异造成的价格差可能达到一倍以上。同美国一样,加拿大的学区很容易和富人区挂钩,因为在加拿大每个社区的教育质量是由社区居民买单的。在加拿大买房每年要缴1%-3%的物业税,比较好的学区一般物业税也会比较贵。

地方政府基本会将这些物业税投入在学校和公共设施上。在部分城市,有些纯居住区的学区居民还要缴纳额外的学区费,因为这些高级住宅区内没有大型的商业和企业,居民就要多承担一些教育经费;有些社区有企业和大商场,居民所要付出的费用就少得多了。

为了遏制炒“学区房”的现象,许多加拿大城市都采取了对“学区房”征收更高地税的措施,但反而没有起到积极效果,房价不降反升。

mikewolf13 发表于 2015-11-24 16:09

yththt 发表于 2015-11-24 08:35
开始认识比较到位,但最后又在强调外因。

“学区”,我觉得十年或者五年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话题。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绝对的公平自然不可能有绝对的均衡

无论是教育均衡还是医疗均衡   都喊了几十年了   结果怎么样   显而易见

即便是大锅饭时代资源的配资也没有均衡过   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yththt 发表于 2015-11-29 13:54

mikewolf13 发表于 2015-11-24 15:57
各国都有学区房,模块大相径庭
美国的学区房都是有学区划分的,学龄儿童一般按照所住地区,到相应的学区 ...

你没到国外住过,我也没到国外住过。你说的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真实性,可靠性有几成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看了众多美剧,比如绿箭侠,有钱人住的是庄园、别墅,而层次比较低一点的(电视里叫平民窟)则是高楼林立。

最近看新闻,中国买房团到国外投资买房,把当地的房价炒起来了,人家国外不干了。又要罚款,还要抓人的。呵呵这就是国外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学区房 何去何从?